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王继承了王位。(齐?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就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传统上,对滥竽充数故事的解读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倘使宣王后死于南郭处士,或者?王和宣王无异,好三百人齐奏,则处士何愁露出马脚?我断言他必可终身衣食无忧,充数到老,最后以皇家乐队著名演奏家的身份光荣退休。滥竽充数的故事讽刺了没有本领冒充有本领的人这个不假,但是故事通过宣王父子欣赏习惯的不同揭穿了假冒者,让他最终落得灰溜溜逃跑的下场,分明是暗示我们,制度缺失才是假冒者能蒙混过关的关键,实在是入木三分。我觉得后者的现实意义远比讽刺某个个体来得深刻。

 

制度的缺失或者漏洞不仅让公共的利益受损,其实对于个体也是有害无益,宣王花纳税人的钱听了那么多年滥竽不说,你不分好滥,待遇一样,对那些真正的音乐家就不公平,简直是侮辱么!长此以往,滥竽充数的人纷纷来投,必将严重影响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数载苦练和一窍不通的齐奏,一样的薪俸,谁还去研习音乐业务呢?而且我以为,即使是对充数者也不公平,人家既然是处士,自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之徒,完全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谋一个名副其实的差使,从此过上稳定的生活,不必担心饭碗被砸啊。你不分好坏,这不硬是耽误人家的前程?

 

滥竽充数这个寓言,与其说旨在劝学,兼而教化诚信,不如说更侧重于对制度缺失的纠问。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出了问题就从个体的道德和素质上找原因,进而进行道德教育,希望能解决问题,个体的差异性决定这个思维模式也许能带来些许风尚的改变,但是永远不能达到理想境界,如果从制度入手考虑,从制定游戏规则出发,堵塞制度漏洞,则投机者无门,充数者绝迹,制度可以强制个体去修炼,你不会吹不要紧,你想吹就去练,达到我的标准,你就可以拿到薪俸,则好学成风,民守诚信,能者喜,庸者勤,社会公平。

 

当今社会,滥竽充数者比比皆是,足以让南郭先生感叹自己生不缝时,究其原因,无不是制度漏洞大开使然。宣王死,?王立,此风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