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陵法院始终把联系群众工作作为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尊重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应对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丰富联系活动内涵,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主动救助暖民心

 

今年7月的一天,广陵法院接到一位农民工的电话,说他们20多人的工资没有拿到,现正聚集在聚龙钢材市场,请法院帮助讨要欠薪。广陵法院接到电话后十分重视,第一时间派法官前往钢材市场了解情况。

 

广陵法院法官来到现场,发现天气炎热,双方对立情绪严重,不适宜矛盾的解决。于是,法官们先把这27名农民工集中到钢材市场的办公室,让他们坐下来吹吹空调,平静一下,再了解情况。原来这27名农民工被唐某雇佣,在唐某承接的聚龙钢材市场装璜工程中从事土建、水电等劳务,谁知唐某经营不善而出走,拖欠李某等27人工资六万多元,27名农民工因无法索要欠薪而围堵聚龙钢材市场。

 

广陵法院的法官首先告诉农民工围堵市场的行为是错误的,必须立即停止,同时告诉他们,可以通过诉讼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院有专门为农民工开设的绿色通道,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随后,广陵法院迅速启动诉调对接快速反应机制,协调区检察院开展支持起诉。在建议农民工走司法途径的同时,法院及时与聚龙钢材市场的管理者和装璜工程业主、当地基层组织联系,通报案情,了解唐某的下落和装璜工程的资金流向,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要求工程业主单位提供六万元现金担保,积极争取装璜工程业主单位的支持,妥善解决工资资金来源。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唐某与李某等27位农民工分别签订了民事调解协议书,装璜工程业主单位为唐某先行垫付了工资款,最终妥善化解了纠纷,农民工兄弟领到了自己的血汗钱。

 

这是广陵法院主动介入,为农民工讨回欠薪的一个缩影,仅今年以来,广陵法院就为近150余名农民工讨回200多万元的欠薪,有力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结对共建化纠纷

 

2010年广陵法法官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共建活动中的一个,通过院开展了法官村官“一对一”结对联络,建立定期双向交流制度,及时了解群众所需,及时为群众化解难题。

 

家住曲江街道的李老太有一儿一女,平时和儿子一起过。老太的房子要拆迁了,老太想女儿的经济条件不好,想把拆迁的两套房子给女儿一套,谁知儿子知道不乐意了。儿子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有资格拿房,甚至扬言要是老太给女儿房子就不再管她了。

 

老太找到该社区的大学生村官张晶晶,诉说自己的困难。张晶晶了解情况后,请结对法官张笑梅来帮助解决。张法官三次找来老人的儿子,从情、理、法的角度与之沟通,让他了解到自己的做法不对。最后老人将两套房子中面积小一点的给了女儿,大的房子给了儿子,儿子同意继续赡养老人,事情圆满解决。

 

社区里出现了纠纷,只要大学生村官一个电话,与之结对的法官会及时赶赴社区,了解情况,帮助协调。结对活动为法官提供了更多走出法庭深入社区的机会,为群众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2010年,辖区内的琼花观社区成为首个无讼社区,今年,广陵法院将继续深入开展结对活动,打造更多的无讼社区。

 

延伸帮扶显关怀

 

今年,广陵法院将联系群众的工作触角不断延伸,在加强与社区、企业联系的同时,该院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将关怀的臂膀深入到了贫困学生和残疾人。

 

722日,广陵法院和区残联签订了协议书,赠送便民服务手册,并明确了五项工作职责:一是设立残疾人法律讲堂。每半年为残疾人上一次法制课,使他们有事找法、遇事讲法、办事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设立咨询调解工作日。每月4日下午在残联接待来访人员,通过现场调解、委托调解、预约调解,做到有求必应,有难急帮,化解矛盾。三是设立残疾人诉讼巡回法庭。为残疾人开辟绿色通道,上门立案,就地开庭,对进入诉讼程序的当事人,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主动关心案件进展,设立残疾人通道,让其感受到是诉讼的便捷。四是向他们赠送法律书籍,增强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五是对特困残疾对象,给予经济等方面的资助,弥补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克服苦难的勇气和决心。

 

广陵法院还计划在下一步走进市一中宏志班,与家境贫困,学习优异的学生进行联系,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