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的一天,在江苏省镇江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科技法庭里,近三十名该院聘请的社会网络观察员与市、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旁听了殷某网上购买非法枪支案和容留他人吸毒一案。记者在现场看到,40分钟的庭审,镇江金山网全程进行网络视频和图文直播,网络观察员利用微博平台进行现场微博直播,数万网民收看了庭审直播全过程,前后有300多名网民通过互动平台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认为,科学技术既是建立现代司法制度的重要基础,又是现代司法制度有效运转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司法制度发展完善的可靠保证。江苏法院近年来各项审判工作的公开与便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司法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远在比利时的被告与身在苏北的张女士,同时“坐”在了法庭上

  与往常一样,法庭始终庄严而神圣;与往常又不一样的是,审判模式出现了新平台。前不久通过网络视频,远在比利时的王先生和身在苏北响水县的张女士“坐”在了法庭上。经过法官调解,双方达成了离婚调解协议。

  同样,地处江苏南部的苏州,工业园区法院也通过网络视频让远在澳大利亚的被告与苏州原告“面对面”地在法庭上争辩。记者注意到,在技术人员的精心调试下,这天的庭审过程,法庭接收被告视频图像清晰流畅,声音与图像基本同步。远在大洋彼岸的被告通过互联网对庭审现场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并在法庭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话筒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整个网络直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非常顺利。

  “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这种远程审判的新方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不能到庭的当事人参与诉讼,还能节约诉讼成本,已被越来越多的法院所采用。”江苏高院副院长屈建国告诉记者,现在科技法庭里大多都配备了网络专线,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席位上都设置了电脑显示器以及语音麦克风。整个庭审实行全程录音录像。目前全省法院的科技法庭基本上都能实现这样的远程开庭方式。

  在网上,七旬李大爷十几分钟就立了案

  年过七旬的李大爷,因为儿女赡养问题步行来到无锡东北塘法庭起诉。十几分钟后,案件便通过网络立好了,接待人员还耐心讲解了打官司的注意事项。李大爷露出笑容说:“打官司不像别人说的那么费周折呢!”

  由于各地基层法院所辖的派出法庭大多分布在各个乡镇,与院部相距甚远,在法律文书等材料需要盖章时,法庭需派专人专车往返法院盖章,法庭审理完的案件也往往需要等上好几天才能盖上章。即便是那些急需调解的案件,也只能让当事人等待盖章后再来领取。

  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江苏法院系统在基层法院的派出法庭实行计算机指纹识别、远程电子签章。其操作程序是:操作人凭程序认可的指纹、通过指纹识别仪的识别,进入司法文书签章系统,操作人再将需盖章的司法文书送入自动签章机,只需点一点鼠标,文书就自动完成盖章,十分简单、快捷。目前,全省基层法院派出法庭当庭宣判的案件、即时调解的案件,当事人均可当时拿到法律文书。

  庭审得怎样,“电子眼”会说真话

  在南京雨花台区法院,一名民事法官打开办公桌上电脑,记者见到“表格式成绩单”: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超审限未结案率、民事案件调解率、上诉率、被改判发回率等在内的14项基础指标,以及包括向上级法院投诉率、院人均结案数、院审判人员平均结案数等16项分析指标。在该院院长姚志坚的电脑里,全院法官的办案情况一目了然。姚志坚说,这是全省法院统一实行的审判绩效考核指标。这些数据在定期统计汇总后就成了掌握省高院、各中级法院、基层法院每一名法官审判绩效的“成绩表”。

  马路上有“电子眼”,如今法庭也有。记者从镇江京口法院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情:一名法官在开庭期间用手托下巴的不雅行为,结果被扣掉了岗位目标考核分。此后,每次开庭,法官一点都不能马虎。全省各级法院像京口法院这样的审判法庭像一只无时无处不在的“电子眼”,帮助院庭长“足不出户”就可对庭审现场“一览无余”,极大地方便了领导监督指导审判工作。江苏高院技术处处长苏华认为,这好处是填补了案件流程管理在庭审环节的缺失,为庭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如果有当事人反映法官庭审中存在问题,调阅庭审录像就可一清二楚。

  今年8月上旬,在江苏高院的一起经济纠纷案件庭审现场,双方当事人和委托代理人发现,原先只有审判台上出现的电脑显示器也出现在原、被告席上。庭审开始,书记员的记录逐字、逐句、逐行、逐段通过显示器同步展现于双方当事人面前。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是江苏法院推进司法公开的又一力举。据悉,目前江苏高院所有庭审均已实现“三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