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红岩 信仰永存
作者:耿莉 发布时间:2011-08-01 浏览次数:1261
“七一”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使中华民族在七月集体地陷入回忆与沉思,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缅怀在民族危难之际高举义旗,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先辈们。七月里,我在一种悲怆却又激越的情绪中读完了红色经典《红岩》,虽未曾经历硝烟并长期处于和平年代,但读到书中那些凝聚着生死、牵动着历史的动人细节,却每每觉得心灵震颤,感到自己与历史如此接近,信仰的力量如此坚韧而持久。
小说的主要情节集中在重庆“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的幸存者,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他们创作的“绝对优势”,也使他们的创作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存在。因为革命历史的有些细节,有些角度,有些往往被人忽略的认知,有些常人无法企及的独特感触,经由亲历者的笔墨才能艺术而真实地还原出来。真正的写作因为有了灵魂的参与,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血与火交织的一抹殷红,成为这篇文章挥之不去的悲壮底色:小说以“中美合作所”内的敌我斗争为核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地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形象,让读者于悲壮中又心生豪迈——对革命者,敌人可以进行严酷的肉体摧残,但由革命精神和必胜信念筑成的铜墙铁壁,却没有什么可以动摇。
小说不仅再现了革命志士的英雄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为我们勾勒出小萝卜头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而又孱弱悲悯的生命。第一次知道这个形象那还是在儿时的课本中,如今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母亲,斗争的残酷,生活的艰难,得而复失的离散,万般无奈的托付……血与火夹杂着人性中最柔弱的部分向心头涌来,我想,红岩精神不仅是爱国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不仅是对自由和民主的不懈追求,她也在传递着爱和力量,让人们为英烈的故事所吸引,所感动,所激励,所振奋,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光辉的历程,什么是血染的风采,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珍贵的人生,从而对人生价值、对事业、对家庭有全新的理解与认识!正如一位诗人所言,虽然那些烈士们“被掩埋做了永远不出土的根须/却只见藤子领着芬芳的花朵/爬满陌生人家的窗台”。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小说对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对我们后来者幸福生活的预言。然而,幸福的生活容易使人忘却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容易忘却信仰、气节。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容易忘却的年代,前行的路上既需要历史的点拨,也需要精神的烛照。文学或许也具备济世救人之功效,品读《红岩》这种根植于血火峥嵘的作品,如秉烛之明,翻开她,眼前便是一个独特而完整的信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