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滨、苏南腹地,江阴正在全力打造一座“人才引领、技术创新”的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之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10年底,江阴共有授权专利10078件,注册商标15036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件。一条突出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三自”创新之路正在江阴大地生动实践着,那么江阴法院又在其中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梅雨时节,记者赶赴江阴法院,来到这个刚刚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的基层法院寻找答案。

  “三审合一”——转变模式提升审判质量效率

  采访第一天,记者慕名来到位于江阴新桥镇的海澜集团,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高档男装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服装业唯一通过国家科技部和中科院“双高”认证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的圣凯诺服装以打造国际品牌为目标,所以在品牌保护方面非常重视,但有时还是防不胜防啊。”该集团法律顾问叶东南介绍说,与众多名牌一样,“圣凯诺”衬衫也曾遭遇过仿冒。2009年,集团员工刘某离职后,利用跟前同事的关系,非法取得“圣凯诺”的商标、挂牌等物品,制造假冒的“圣凯诺”衬衫,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销售牟利。

  “法院审理这起案件的效率很高,前后时间不足一个月,不但宣判时组织员工代表进行旁听,判决后还向我们发出了针对员工管理方面的司法建议,我们现在对生产车间的各个环节都加强监管,严格控制数量,杜绝商标外流。”

  “企业之所以感到案件审理的速度快,主要得益于推行的‘三审合一’试点工作。”江阴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王芳介绍说,在“三审合一”没启动之前,这样的案件将由刑事庭审理刑事部分,受害人想获得民事赔偿必须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试行“三审合一”模式后,刑事与民事部分都由知识产权庭统一审理,避免了案件重复审查,不仅节约了审判资源,统一了司法尺度,还提高了审判效率,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2008年,江阴法院知识产权庭成立的第一年,受理案件18件,第二年上升至33件,到了2010年则飙升至85件,案件类型除了商标、著作权、不正当竞争、技术合同外,还涉及侵犯企业名称权、特许经营合同、网络域名纠纷,既有民事案件,也有行政、刑事案件,基本涵盖了基层法院能受理的所有知识产权案件类型。

  “如今,知识产权案件增多让我喜忧参半。”王芳喜的是,案件增多说明江阴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提升;忧的是,新类型案件不断涌现,疑难复杂程度更大、专业性更强,对审判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把尽快提升法官的司法能力和业务技能放在了首要位置。据了解,该庭有一名年轻女法官被最高院选送至香港城市大学攻读法律硕士。

  此外,王芳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才能减少进入诉讼的案件,“进入诉讼是不得已的保护手段,如何自我保护且有效预防侵权才是我最想做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审判之外的延伸服务,成为了知识产权庭的重要工作。

  “司法保护联系点”——能动司法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走进江阴法院知识产权庭会议室,看到墙上挂满了当事人送来的锦旗,让记者好奇的是,仅落款为“江苏斯菲尔电力仪表公司”的锦旗就有三面。“有两面旗是因为审案,还有一面是为感谢我们提供的延伸服务。”知识产权庭审判员徐芝若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案件审得好送锦旗见得多了,可因为提供法律服务而送锦旗的却不多。带着好奇,记者决定到新潮集团下属的斯菲尔公司一探究竟。

  据企业知识产权部的邬科为介绍,“我和江阴法院知识产权庭结缘是在2009年,当时浙江温州有一家同类企业也使用了‘斯菲尔’商标,给消费者造成了混淆,严重影响了我们企业的声誉和发展。”该案的结果是,江阴的“斯菲尔”公司获得了10万元赔偿,浙江的企业停止了侵权。

  自从那次官司之后,为避免假冒事件再次重演,企业在法院的建议下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由知识产权庭定期联系指导。“法官就像我们的家庭医生一样,有病治病,没病教我们怎么预防。”

  为了证实“家庭医生”的作用,邬科为拿出了一本材料,“看,法院发放的信息通讯是我们的学习指南。”原来这是江阴法院知识产权庭发放给企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网络信息通讯》。记者随手翻了一下,里面内容丰富,包括新法速递、司法政策、案例评析等六个方面。

  陪同采访的徐芝若法官介绍说,江阴目前有29家上市公司,其中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法院知识产权庭成立之初,就选择了阳光、海澜、法尔胜等5家上市公司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制定了保护联动、网络联系、信息共享、企业预警和司法解答这五项保护机制。到2010年底联系点企业增至23家,许多辖区内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需求较为旺盛的重点企业被纳入司法保护联系网络。

  “审判年报”——司法建议支招社会管理创新

  翻阅着王芳递过来的“白皮书”,内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里面有江阴法院当年审理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审判态势分析和江阴全市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还有向行政机关、相关企业提出的建议。一份《江阴法院2010年知识产权审判年度报告》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成为法院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形式。

  “法院要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江阴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这是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在去年4月全市“三项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殷切要求。

  2008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发布,江阴开展了“知识产权立市”促进年活动,江阴法院也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若干意见》;2010年,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年”主题,该院与科技局联合开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对全市企业发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倡议书”,就知识产权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专题研讨,达成了共识。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加强了与科技局、工商局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具体案件协商、最新信息通报、疑难业务探讨多种方式,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据王芳介绍,她最期望的审判效果,就是通过审理一案,能达到有效规范和治理一个行业、一个市场的目的。

  网吧业主张某曾因提供在线播放电影《无极》被影视公司告上法庭,如今他告诉记者“经历那次诉讼后,我就学乖了,没有获得授权的电影不再提供链接,网吧协会也经常提醒我们不能侵权,现在我网吧的生意照样红红火火。”

  “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江阴召开之前,我们就加大了对辖区网吧的管理和宣传力度,在法院的法律指导下,让网吧业主明白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侵权,做到合法经营。”网吧协会负责人说。

  “知识产权审判年报集典型案例、类案分析、司法动态、风险预警、对策建议等信息于一体,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形式”,江阴法院院长弓建明介绍,“审判年报作为综合性司法建议的重要载体,与单个司法建议相比,剖析的问题更具普遍性和针对性,对于堵塞管理漏洞更有价值,体现的社会意义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