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东西因一时的短缺人们克服一下就过去了,但饮食中不能缺少食盐,即使身壮如牛的汉子饮食中也不能长时间缺盐。否则,全身就会泛力无精神。

厨师烹饪手艺再高明也离不开调味品,尤其是食盐。美味的菜肴因盐而有滋有味。每当我们看央视烹饪比赛,每组厨师制作完一道菜肴后,美食家高炳义、王宜品偿后打分,评分的标准无非是从“色、形、香、味”四个要素进行打分。而这“味”就是咸淡适宜。

人们不仅仅是饮食中离不开食盐,就连穿衣、日用品、工业、农业、医药、军事、科技等等无处不需要盐。所以,食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我们每天与盐相遇,但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大部分人可能都说不清楚。

19683月我光荣应征入伍。当时我所在的6408部队执行中央军委命令,其主力从苏北开赴安徽省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唯独我们连队留守在苏北响水县陈家港灌东盐场,执行军工生产任务。因此,我有机会与盐打交道二年,对晒制盐的工序了如指掌。现把晒制盐的工序详细描述与大家共同分享。

维修准备期间

抽水机从大海将海水抽至扬水场地,经强烈的阳光照射后,盐的浓度逐渐增加。当每升海水盐的浓度达到15?25%的卤水,将卤水储藏于卤水池,为晒盐做好准备。

盐田每块一亩地,成正方形。盐田四周有宽半米的进、排水沟和一米宽的路,路高于盐田40公分

冬天、早春时期,为平整、修理盐田期间。盐田平整后用石辗来回辗压,边辗压边洒卤水,直至盐田平整如镜、结实如水泥场。

进入晒盐期间

初夏,风力水车将卤水从池中抽出灌入盐田,其卤水基本与路面平齐,然后挑二担盐(种子)均匀撒进盐田,盐遇卤水后很快化为小微粒,太阳蒸发后小微粒结晶成大颗粒盐巴。

夏初,大概一周左右时间就可以收获一次盐,盛夏基本每天都要收获一次盐。首次收获的盐透明晶亮如玉,主要为工业原料盐。以后收获的盐略带有土色。盐收获后,应适时向盐田增添卤水,保证源源不断的生产。

收获盐时,用木制刮板轻轻从卤水中乘势刮成小堆,然后用木制锹铲进竹筐挑到路旁,一担盐足有180斤重。然后用独轮车将路边盐推至储藏场地,堆积成十几米高的盐山。一人推独轮车,二人在前方用铁钩牵引,通过倾斜35度的跳板堆积成盐山。

六、七、八、九月,是太阳光线最强的时期。因此,这个期间是晒盐的黄金季节。也是盐工最辛苦的时期,每天早晨5时上班,中午只休息1小时,晚上直至9点下班,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盐的腐蚀性较强,因此装盐的筐用竹编织而成,筐上的系绳也用竹丝制成。盐工脚穿蒲鞋。

盐堆积成山后,用芦苇席象瓦一样由下而上层层复盖,席子与席子之间用呈鱼钩形、两头尖的竹钎插进,以防止大风吹飞席子裸露盐堆。

盐工的活计十分辛苦。大雨临盆前,当人们纷纷逃向屋内避雨时,而盐工无论是什么时间都要大步流星的奔赴盐场抢收盐。有时海边狂风大炸,卷起盐像石子似的炸在脸上,火辣辣的钻心疼痛。为防止路滑,毫不吝惜的将盐洒在路上铺路。盐工脚穿蒲鞋,忙乱中鞋走掉了,也顾不上再寻找蒲鞋,赤脚奔走,像踩在砂石路上行走,揪心的疼。夜晚黑暗中奔跑,盐工的脚常被竹钎子戳伤,伤口被卤水浸泡后,长时间不愈合,即使伤好之后也会留下黑色的疤痕。

盐工的生活有诗为证:

顶着烈日劳作,迎着海风唱歌。皑皑白色是晒盐人的世界,绵绵苦色是晒盐人生活啊!

空荡荡的是荒野,白茫茫的是收获。默默耕耘的奉献,弃而不舍的求索。渴了喝口咸水,饿了啃一口干馒。这就是晒盐人的理想,这就是晒盐人的质朴性格。

顶着烈日劳作,迎着海风唱歌,炎热似火是晒盐人的渴望,烟花吐香是晒盐人的快活,

平坦坦的是盐田,尖堆堆的是银垛,默默祈祷的是阳光,恋恋不舍的是干涸,累了池埂上一歇,困了草苫子一裹,这就是晒盐人的秉性,这就是晒盐人粗旷的胸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