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海安县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吕群经常这样说。

 

海安法院在处理一起聚众斗殴案件时,承办法官李晓萍敏锐地发现这群斗殴者并不是普通的社会人群,而是一群来自贵州省独山县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是根据独山、海安两县政府商定的“招生引劳”培养计划,来海安学习职业技能的学生,大都只有十六七岁,因为一点生活琐事,与同校学生引起冲突,并当街持械斗殴。

 

面对这么一群涉世未深的少年,李晓萍法官内心充满了惋惜与遗憾,深为他们感到痛心。调查中,法官们了解到孩子们平时学习和工作表现较好,于是秉承“教育感化为主,惩罚制裁为辅”的精神,对他们一律适用缓刑。案件宣判了,对法官而言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少年庭的“法官妈妈”们并没有就此离开这群特殊的孩子,她们时刻挂念着这些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特别担心缓刑期间这些孩子又犯错误,毁了自己的未来。“法官妈妈”们与学校、实习单位反复沟通后,学校、实习单位改变了开除他们的初衷,同意继续保留他们的学籍和实习工作岗位,并承诺对他们既往不咎、一视同仁。法官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就在身边,对这个远离故乡的城市多了几分归属感。

 

在安置好失足少年的同时,“法官妈妈”们还不远千里,前往孩子家乡进一步了解情况,深入做好后续工作。今年8月中旬,在独山法院的帮助下,“法官妈妈”们与这些孩子的父母在独山见面。

 

见面现场,“法官妈妈”们耐心解释了缓刑的概念,希望全体家长能配合做好缓刑期矫正工作,为孩子长远发展打牢基础。同时,将拍摄的孩子近期生活、工作照赠与每个家长,并向他们分别介绍了孩子在海安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希望他们放一百个心。学生罗某的父亲看到照片中的儿子比离家时高出半头,高兴得热泪盈眶。

 

当天,“法官妈妈”们还录制了视频。面对摄像镜头,他们争着道出最想说给孩子听的话,把父母的关爱带到千里之外的海安。李晓萍法官表示:“我们一定把你们沉甸甸的父爱、母爱带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