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拍案》刊登后,受到好评。一些朋友邀我再谈一些公案,并对晚清官场腐败做些有深度的解读,盛情难却,勉力为之。

 

上文说到“雅贿”,谈了其中的一些道道。其实“俗贿”也有道道,虽臭气熏天、丑态百出,官场日日上演,引以为荣者不在少数。书中第四、五回写到,江西九江府何潘司一生贪财,任期快到,疯狂卖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何潘司的上司想为他的人谋个肥缺,何潘司也是巧妙推诿,因为这种事情不是能明着来的,只要不妨碍自己的前程,耍耍滑头也是不打紧的,况且缺是不“缺”的,不过换个缺罢了。何潘司卖官,官场顿时热闹起来,他本人也忙不过来,便把自己弟弟“三荷包”请过来帮忙。“三荷包”也不是省油的灯,忙可没有白帮的,明的、暗的拿提成、回扣是自然的。“三荷包”暗中与人谈妥一个代理县令的交易价,何潘司嫌卖贱了,也坏了规矩。兄弟两人为此竟然大打出手。

 

“俗贿”来得直里挑档,技术含量不高。拐弯抹角地找个掮客,从中圆和圆和即可,现金、银行卡等基本上可以赤裸裸地放在信封里、月饼盒里了,还满脸堆笑地说“一点意思,不成敬意”、“太客气了,那就不好意思了”。受贿的人是比较讲信用的,你要的缺,自然给你调剂好好的。“不跑不动,原地踏步”,在一个腐败的官场,不去找门路,基本上得穷死、饿死或气死。

 

 

晚清官场腐败,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洋务兴起。“发洋财”是个俗语,其实就是说做买办或置办洋务有暴利可图。官员们对洋人既怕有恨,但却不反对洋务,因为其中大有好处,洋枪洋炮洋船自然不消说,洋机器、洋玩意都是肥肉。书中第七至第十回就写了一个叫陶子尧的胡诌了一点洋务论,被举荐为洋务办事,拿着几万两银子,交友、嫖妓、养婊子,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是公款亏空,上级催款。在高人指点下,陶子尧索性再伪造一份洋务合同,反倒要上面打款来,否则洋人就要和政府打官司,恐怕“吃不了兜着走”。这一招真管用,把上司吓得屁滚尿流,不再追究,公家的大把银子就这样打了水漂。

 

搞洋务要能混,更要背景,否则不太可能“发洋财”。书中五十二回写到,一个叫尹子崇的乡绅手能通天,因其老丈人是徐中堂,竟敢打全省矿产的主意。骗老丈人在洋务合同上签字,贱卖了矿产,梦想着发洋财,结果东窗事发,不得善终。搞洋务,不仅需要人脉,更需要综合运用人脉、世故等因素,玩得是“综合素质”。书中第五十六回就写了一个姓傅的官员,家里富有,想着到官场混混,搞洋务是条得名得利的捷径。这种人,吃喝嫖赌还行,干正事,那真是两眼一抹黑,但不能小看这种人,舍得花钱,会搞关系,给出洋钦差小恩小惠,拜他为老师,关系自然就近了,弄个假的考察洋务证明不过小菜一碟。有了这个证明,再生吞活剥几本洋务书,在人前显摆,自然成了洋务“能人”,谁还在乎他是真出洋还是假出洋呢。

 

 

晚清官场腐败,一个重要原因是捐官的盛行。在没有科举制度前,当官主要靠门第,由贵族、豪强担任重要官职,读书人担任礼乐方面的官职,而能读得起书的人,家境基本上是小康及以上家庭的。魏晋时期,还是门阀森严,所谓“上品无寒门”。战争年代,军功也是迅速进入官场之路,但能够立下赫赫战功的,基本上是贵族、豪强出身。除了军功,还可以捐官,一些不重要的低级官职可以公开或半公开的买卖。科举成为选人重要途径后,捐官还是存在的。

 

晚清捐官之风最盛。时至晚清,封建社会即将全面崩溃,国库亏虚,民不聊生。巨额捐官的收入对多事之秋的朝廷、对贪如蝇蚁的大小官员是双赢的,老佛爷、皇帝老儿也是默许的。缺有实缺有空缺,所谓空额就是替补,前面的走了,后面的才能真正补上去。缺有肥缺有瘦缺,肥缺就是掌握优势资源,有大把油水可捞,瘦缺就是清水衙门,表面风光,实际没多大意思。买官卖官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一个“四品衔”,即便是空缺、瘦缺,七七八八加起来,也得二十万两银子左右。

 

前文讲到的贾筱芝(孝子)父子均是捐官出身。那个搞“穿破衣运动”的巡抚打心眼里看不起捐官的,可是那捐官的是一堂又一厅的,况且他们的银子可没得罪这位爷,银子拿来孝敬,“英雄不问出处”。

 

不管这官是科举赚来的,还是靠银子买来的,都是为君分忧。尽管各个官员贪如狼虎,但他们却能给自己定好位,充当适当角色,不越雷池半步。有的官员虽然靠科举赚来官帽,仍不免被革职查办的命运,怎么办,通过捐官之路可杀回官场。

 

 

晚清官场腐败,还有腐败的文化根基。最主要的是圈子文化,没有是非对错,有的是党同伐异。“认干亲”、向上级“表忠诚,信奉是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平步青云。

 

“圈子文化”集中表现有二:一是“家庭式”的感情互动。上司认定你是自己人,可以对你搞家长作风,不留情面地熊你;同级认定你是自己人,可以带你出入不雅场所;下级认定你是自己人,可以为你私人服务。表面看,上下一团和气,搞得跟一家人似的。其实,揭开温情的面纱,这大抵是交易一场。所谓“树倒猕猴散”、“人走茶凉”。二是“私人化”的权力运作。公权私化,把公权变成小圈子的牟利工具,结党营私,败坏政风,一个小官场,分成几个派别,明争暗斗,你不站队,基本上就会边缘化,你若站队,就可能卷入无原则的权力争斗,天天琢磨人,不干实事,想着如何把脏水往人身上泼、帽子往人头上扣。

 

腐败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整肃吏治,更多地要跳出官场看官场。反腐, 要人治还是法治,这是我的能力把握不住的命题,但我相信最终还是要靠法治的。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进反腐机构建设,推进反腐预防惩治和宣教工作,同时要以敏锐深邃的政治眼光看待反腐和整个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提高反腐的政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