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余:重读周总理手书《党员守则》
作者:徐庆余 发布时间:2014-09-19 浏览次数:1758
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一幅周总理亲笔书写的《党员守则》:“不送礼、不拜寿、不迎送,不搞堂会、不坐轿、少宴会。”面对这幅珍贵的图片,总理严于律己的风范常常令人感动和敬佩。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后,重读周总理手书的《党员守则》,则有了更深的感触,体会着更深刻的时代意义。
周总理毕生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求回报。他虽长期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对照“党员守则”,时时处处做到以身作则。感人肺腑的事例举不胜举,就拿不送礼来说吧。1962年,淮安县委的领导到北京开会,顺便带了点家乡特产——茶馓送到总理办公室,秘书劝他们把原物带回,说总理从来不收礼品的。县委领导再三解释,秘书无奈只好代为收下,可过了两天,茶馓就被总理退回了,还附上一份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文件,总理还亲笔作了批示。再如,1970年元旦,邓颖超陪同外宾到延安,回京时,延安方面送给周总理一些小米,邓颖超为难地说:中央规定不准收礼,不然,回去恩来是要批评的。经过反复商量,结果硬是付了钱和粮票,才带走二斤小米。
周总理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事务时,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化解了许多僵局和难题。但他唯独对自己没有一点的灵活性,而是高度的坚持原则。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他担任共和国总理长达26年,也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半点私利。他给亲属和晚辈们订了“十条家规”,告诫他们“丝毫不能特殊化”。建国后,周总理一直坚持私人用车要自费,他不仅在去公园、到饭店理发等私事用车上,坚持交费,而且到民主人士家中拜访、去宾馆饭店看望外国朋友等,也都视作私人用车。周总理一项较大的开支要算请客了,但他请客吃饭,一般都很简朴,从不大吃大喝,有些招待本属于公务范围可以报销,他也坚持自己掏钱埋单。
曾几何时,对一些党员干部来说,公车私用、公款接待、奢侈浪费、优亲厚友,早成家常便饭,习以为常。还有人热衷于迎来送往,沉溺于舞场和酒席,对收受礼品、甚至收受贿赂也是安之若素。对照周总理身体力行的《党员守则》早已渐行渐远,背离了党的宗旨,有的人甚至走上了腐败的不归路。
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型,无愧于“全党楷模”。他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并时时处处身体力行。如今,重温周总理的《党员守则》,对党员干部来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觉过“五关”、反“四风”,用好手中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