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执行:“谢谢”,从当事人心灵最深处传来
作者:王达雷 于乔 发布时间:2012-08-23 浏览次数:397
“你们让我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到人间无限的温暖!”昨天,上海市民陈友贵一大早带着锦旗专程来到苏州市金阊法院执行庭,向执行庭领导和朱成生法官表示感谢。办公室里,他一度欲言又止地紧握朱法官的双手,那时那刻,千言万语在瞬间消散,从他满盛热泪的双眸中,在场的每一位执行法官都能够清楚地聆听到从他心灵最深处传来的“谢谢”二字!
陈友贵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退休工资对于他的病情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面对昂贵的医药费,他不得不将其所有的位于苏州枫苑新村的一处房产出卖,筹钱治病。但是,当他将房屋产权过户给苏莉后,苏莉并未如约支付钱款,反而迟迟拖欠。无奈之下,陈友贵只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很快,法院判决苏莉败诉。判决生效后,苏莉故意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于是,陈友贵向上海杨浦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今年1月,苏州市金阊法院收到上海杨浦法院的委托执行函。接到案件,执行庭领导和承办法官了解到申请执行人陈友贵的特殊情况后,全庭上下高度重视,迅速开展执行工作。
“请问你是苏莉吗?”朱法官来到被执行人苏莉住处,敲开门见到一位中年妇女。“我不是,你找错人了!”“砰……”一声,门关上了。朱法官觉得不对劲,明明卷宗里的地址就是这么写着,没错呀!赶紧再次敲门,关门的那位妇女默默不语,不理不睬。朱法官一下子明白了,就是她!灵机一动,朱法官开始了“隔门”劝解,大约苦口婆心三十分钟后,劝解见效了,门开了,“看来今天不开门您也不会走了,既然这样,那我就请你评评理吧!”苏莉将案情向朱法官娓娓道来。
原来,苏莉早在2005年就与陈友贵协议离婚。现在,陈友贵只身在外,从不回家,而苏莉则与父母、儿子共同居住在这套房子内,生活困难拮据。倘若法院强制执行,苏莉一家很有可能流落街头,无家可归。但陈友贵也是身患绝症,急需钱款治疗疾病延续生命,要是延误过多时间,后果不堪设想。如此看来,二者各有所难,都过着捉襟见肘、精打细算的日子。怎么办?秉公执法固然重要,但如何平衡利弊,真正做到和谐与民生执行?这已然成为朱法官必须解决的头等难题。为此,朱法官多次不厌其烦地召集双方协商,耐心做双方思想工作,一方面,努力说服苏莉积极配合法院工作,给予人性化关怀,力图缓解其压力;另一方面,朱法官还不时地安抚陈友贵,诚挚而笃定的告诉他,一切都会得到妥善解决,尽管放一百个心。就这样,在朱法官不计劳苦、悉心周全做双方的协调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一次又一次调解,朱法官义正言辞而又不失关怀的谆谆劝教唤醒了苏莉对陈友贵的旧日情分。苏莉逐渐嘴软了,开始换位思考,慢慢认识到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对自己起初的自私自利而感到惭愧。初见“端倪”,朱法官则趁热打铁,进一步做苏莉的思想工作,“一日夫妻百日恩啊,陈友贵身患绝症而不得不承受生理、心理上的双重痛苦……”,渐渐地,苏莉开始对陈友贵产生了丝丝同情。“对啊,比起陈友贵活一天少一天,自己至少还能够与家人健康地相依相伴,这已很幸福了!”苏莉释怀地对朱法官说。两天后,苏莉将购房款60万元支付给了陈友贵。至此,该案得以妥善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