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则钟楼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报道,尽管工程还在规划论证中,但孕育中的规划令人憧憬,这毕竟也展现了历史文脉保护已经开头,实在让人欣慰。

 

街巷是一个城市的历史长廊,它几乎涵盖了城市的所有内容。泰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多少仁人志士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淳厚的情感和人文故事,创造了多少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元素,凸显了这个城市的个性。翻开泰州的历史,明朝初年,张士诚凭借经营多年的苏州城对抗朱元璋的进攻,朱元璋拿下苏州城后,赶迁了大批苏州人来重建泰州,并规定不得离开,这些人也只好在泰州定居下来,也就把苏州的一些习俗带过来了。穿过百年风云,多少渴求远离战火的避难者,纷纷来到泰州,寻求清静与生存空间。钟楼巷的王氏住宅就是一个缩影,王氏家族祖上王德昌官至两广盐运使,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扬州,王家损失惨重,为避战乱,王德昌选择了宁静宜居的泰州,现在有部分祖房幸存下来。日涉园、李氏住宅这些花园、住宅让泰州古巷增添不少传统特色。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样,一条条小巷就是泰州这座城市的琴弦,它们总在演奏着城市的荣耀与变迁,这个城市的历史也总是深藏在幽深的小巷深处。

 

不知何时,小巷在一阵阵轰鸣声中渐渐远去,喧嚣的城市将它无声的抹去,仿佛听到小巷的哭泣。小巷的逝去,让这座城市多少失去了情韵,缺少了文化的底蕴,同时,也让你看不到这座城市的沧桑,体现不出城市的历史了。

 

也许钟楼巷成功的改造能弥现古城小巷的文化气息,也能凝聚市民们的城市情结。无论是北京胡同,还是福州的三坊七巷,都渗透了市民热爱城市的情怀。北京的胡同名称很生活化,有扁担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等等,走在这类名字的胡同里,让你觉得很踏实。走在北京的胡同,能让人感受到胡同文化,一座广亮大门,背后有说不尽的故事,当你看懂了金柱大门前的门墩和门簪,也就读懂了古人所讲的门当与户对了,胡同里有许多名人的故居,可想当年胡同深处一定飘着阵阵的书香,通常在胡同里都能看到水井,我想水井除了吃水用,也一定是四合院内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家长里短的地方吧。福州的三坊七巷,既有购物街的修旧如旧和游人的川流不息,也有小巷的古老和宁静,“老井翠竹映青莲,青砖小瓦生碧烟”,这也许就是三坊七巷的写照吧。这些街巷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我猜想,修复者当年的理念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护,而不是开发旅游;首先考虑的是文化,而不一定是经济,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品味,有了文化才能传承。

 

钟楼巷的改造让我期盼,我想它不可能改造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也不会改造成像我们农村那样。我想象中的小巷,是在喧嚣的城市中守着一份宁静、安详和自在,该是闹中取静,别有天地;我构思中的小巷,是无比的悠闲,静静地走在幽深的小巷,让你不知不觉的消除了疲劳,紧张工作绷紧的弦会慢慢的得到松弛,耐心的静静地走去,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小巷的气氛静化了一切;我勾画中的小巷,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小院内飘逸着花草的芳香,手捧一本经典,品着一杯绿茶,轻轻的微风为你翻开书页,丝丝的细雨为你梳洗着心绪,渐进地让你陶醉于书中的景致了。这一切也只是我的想象罢了,让我走出想象与现实的分界线,徜徉在这惬意的小巷,让我感受着这城市的气息,它清新而又恬淡,为守住这份恬静,我也不会过多的惊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