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1年就被共青团中央、最高院命名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法院少年庭,近年来不断探索维权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而且得到了上级机关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江苏省巾帼示范岗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还被省、市法院确定为少年案件审判工作联系点,多次被市、区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审判工作零距离。立案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对涉少民事案件简化审查程序、缓减免诉讼费、及时送达。今年上半年,累计为涉少民事案件缓减免诉讼费3万余元。审理环节,坚持特事特办。涉少刑事案件尽可能缩短案件审结周期,避免因审理时间过长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压力。民事、行政案件,尽可能利用8小时以外及休息日、节假日找未成年当事人谈话、开庭,不因为案件审理影响其学业。执行环节,做到“四不”:不到未成年人所在学校执行,不面对未成年人朋友、同学执行,不开警车执行,无关人员在场不执行。

 

——少年维权零障碍。该院专门开通了青少年维权热线,并选任一名心理咨询师,全程参与调查、判后教育、回访帮教等环节,加强与未成年人的沟通,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和教育。为全方位、多角度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他们还不断扩大收案范围,除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刑事案件外,还受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民事、行政案件,让法律的触角尽其所能地向未成年人延伸。办案中,法官们都能设身处地为未成年人考虑,从程序到实体尽一切可能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社区学校零犯罪。在发挥审判职能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同时,清河法院还与社区结对共创“零犯罪社区”,与校园结对共创“零犯罪校园”活动,进一步扩大维护青少年权益的效果。还先后与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建立了青少年维权帮教网络,适时开展青少年维权论坛。目前,该院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上已经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判后挽救向判前预防转变;由学校教育向法庭、社区教育转变;由法院教育向全社会整体联动转变;由临时性活动向经常性工作机制转变,全方位构建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格局。

 

——帮教活动零死角。庭前准备阶段,办案法官深入学校、社区走访,深挖犯罪根源;开庭审理阶段,精心组织公诉人、辩护律师、未成年人家长从不同的角度对被告人进行教育,唤起其良知,促使其悔悟;服刑期间,每年都要约请关工委、团委、妇联、社区工作人员等一起到少管所开展面对面帮教,鼓励在押少年犯好好改造,争取早日走上社会。对被判处缓刑的少年犯,及时订立派出所、社区负责人、学校和家长各负其责的帮教协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失足青少年。有的被评为行业先进,有的成为学雷锋标兵,还有8名缓刑未成年人考上了大专院校,成为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