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雕花楼
作者:黄海燕 发布时间:2008-06-11 浏览次数:1977
十五年前的夏天,在父亲的陪同下,刚结束高考的我来到以“江南第一楼”而著称的雕花楼,心情如同一只灰扑扑的鸽子,蜻蜒点水地游览了一番,觉得它不过是一座富有乡绅的私宅而已,除此之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十五年后的春天,我和老公、女儿重游雕花楼,天气出发时细雨???鳎?到达时春光明媚,怀着闲适放松的心情重游,想不到感受竟是如此迥然不同。
雕花楼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始建于1922年,耗资17万银元(合黄金3741两),是上海富商、苏州东山人金锡之的宅第。站在这座近百年的宅第前,沐浴着从新绿翩跹的银杏叶间撒落下来的午后阳光,忽有一种真切的隔世之感。
此次重游,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江南第一楼”,我们请了一位长相甜美的女孩作导游。据导游介绍,雕花楼原名春在楼,取自苏州清代诗人俞樾殿试名句“花落春仍在”。这倒让我想起了另一句清朝诗人高鼎与之相近的诗句“春去花还在”。两句诗都是写春之意境,但落脚点不同,前者重在烘托春之常在,后者意在渲染画之逼真。
在导游的侃侃而谈中,我们跟着她绕过曲尺照墙,迎面而来正对庄重的石库门,上方匾额书有“天锡纯嘏”四字,寓意天赐的洪福,大门对面的照墙上则砖刻了“鸿福”两个大字,意为大喜。就这样,我们仿佛是被洪福大喜簇拥着踏进了大门。
进大门过天井,就是雕花楼的主体,分前后两进。前楼二层,站在底楼大厅放眼四顾,整座楼房集雕刻之大成,梁柱门窗,无处不雕,无处不刻,并包含了砖雕、木雕、金雕、石雕等不同建筑工艺,仿佛进入了一座雕刻艺术的宫殿。其中,大厅的六扇落地长窗上,开门是六幅单幅的二十四孝故事,而关门时又组成了一幅江南山水画木雕屏风,精妙之处令人赞叹。后楼为明二层暗三层,二楼为主人的居所,而所谓的暗三层则是指三楼的藏宝阁只有从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到。楼房南面房光线通透,是老爷和少爷的起居处。老爷书房和少爷书房隔着天井东西相对,便于老爷随时对少爷的学业进行监督。北面是女眷房,光线较暗。小姐房里的红木床边有一张香妃榻,是服侍小姐的丫环的睡榻,房门口架着一幅未完成的荷花绣品,引起参观者无限优雅的想象。
随着导游从楼里出来,来到精致的小花园。花园虽小,但集中了苏州江南古典园林的精华。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栽种了一株孩儿莲,又称肉桂红茴香,因其花形玲珑剔透,小若指甲,花色红润如孩儿脸,故而得名。据它的铭牌上介绍,孩儿莲原产云南等地,该树系清代苏州洞庭东山翁天章任云南河西县令时携回故里,树龄约360年,在华东地区十分罕见。我细细看去,树干已空去很多,但枝叶仍呈舒展之姿,如美女迟暮。导游说,还有一个月这株孩儿莲就要开花了,没能赶上花期,颇有点遗憾。
当我和老公为这座楼的斥资之巨、工艺之精、布局之妙感叹之时,女儿却独对雕花楼里的动物兴趣十足。如,砖雕门楼上层刻的一对龙头鱼身的鲤鱼,据说这是一对跳过了龙门的鲤鱼,取自民间“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嵌在门槛上的铜蝙蝠,装饰在门插销的铜饕兽,分别蕴含着“脚踏有福,抬头有寿”的吉利之义;小花园里墙壁上刻画的停云龙??只见龙头,不见龙身,传说当时天上有一条龙经过此地上空,从云中探出头来看到雕花楼的美景,便不忍离去,就此定格。回家路上,看着女儿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时,我想,无论如何,女儿此行比起十五年前的我,收获是多得多了。
佛教中说:“相由心生。” 北宋石霜楚圆禅师也曾作偈说:“天堂并地狱,皆由心所造。”意思是,一个人心中所想的将决定他所能看到的,所能经历的以及由此所呈现的人生。此次重游,让我领悟到,以一颗平常淡定之心去生活,去看世界,才能体味到生活的不平凡,世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