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法官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促和谐
作者:张剑 马娟 发布时间:2008-04-22 浏览次数:805
走进农村,看到的是没有见过的景象,回忆的是遥远的过去,书写的是对农村、农民未来的憧憬。
让法官走进农村,让法律走进农村,把问候带给农民,让温暖融化民心。
?题记
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撰写的《下乡访贫记》,带给睢宁法院深深的震撼。徐书记访问的正是该院所处的县城,尽管这里曾经走出了无数法院的干警,尽管曾经面对无数这里的百姓,尽管保护了这里的安宁,可是,却从没有真正走进过农村,走近农民。对于一个基层法院而言,这是何等的失职,书记的报道,何尝不让铁面的法官感到揪心。
和煦的春风,翠绿的原野,随着一批批身着制服的法官穿梭于田间小道,一场以引导和督促法院干警主动深入农村,走访农民、倾听民声、体恤民情,同时积极探索、总结涉农案件的审理、执行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司法保障的活动轰轰烈烈拉开了帷幕……
零距离服务
“我们渴望了解法律,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家与邻居的土地纠纷,村支部书记有权解决吗?”,“我家的树被人砍了,村干部出面调解,我不服,该怎么办?”一个周日的上午,睢宁法院召集村民参加法律宣传讲座。60多位农民聚集在村委会会议室,不断地提出疑问。副院长张剑一边讲解法律知识,一边介绍法院实行便民诉讼、对贫困群众减、免、缓诉讼费用等服务措施。上门讲法,不仅让农民学到了法律知识,一些纠纷矛盾经过法官们的现场调解当场消除了。
该村村委会主任提供了一起“怪异”的离婚案件,一起亲生儿子携生父与生母离婚的案件。儿子在金钱与虚荣面前抛弃怀他十月并养育二十余年的母亲,丈夫在美色面前薄情于他同床共枕二十余年的妻子。经村委会反映,这原本是个幸福的家庭,只是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导致今天的局面。法官没有立即和当事人取得联系,但得知当事人也在这25户居民中时,采取了现场说法的方式,向农民释明法律的同时阐述人性的本能即真、善、美的内涵,一个多小时的朴实话语触动了不孝的儿子和薄情的丈夫,最终三口之家和好如初。
“法官下乡”让百姓受益颇多,干警了解了他们辖区的服务对象,了解了他们生活的疾苦,了解了他们的知识面貌,了解了他们的风土人情,为农村、农民打官司提供更多的便利。去年以来,该院共办理涉农缓、减、免案件107件,为农民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15.79万元,12名困难农民申请人在人损害、赡养、抚育等被申请执行人无履行能力的案件中得到了法院的司法救助。
零距离沟通
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让法官干警们服务民生的意识更强。
近年来,该院受理的因农村水费征收引发的纠纷呈现上升势头,一度曾达326件,而该类问题的发生和农民群众认识有误,缴纳水费积极性差,基层干部收缴方法简单粗暴以及收费政策的不完善有关,该院把水费征收和服务农村农民生产联系起来,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从维护农民权益和鼓励农民生产的角度提出了规范征收管理,减免农民生产用水水费征收的司法建议,为农民发展经济开路,减轻农民税费负担。
零距离开庭
今年以来,该院注重赴农村、田间地头巡回办案,通过深入基层,发现矛盾纠纷等不和谐隐患,及时调处化解,为农村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村委会大院,杂草丛生的地上,还有几处水洼,支起三张破桌椅,屋檐上悬挂起国徽,法官、书记员、原被告一个不少,一个简易的法庭就建好了。原告是两位古稀老人,被告是膝下的子女,这种微妙的关系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老人不肯让步,子女据理力争,双方僵持不下,法官多次提出调解方案均未采纳。第三次,法官仍然心平气和地做老人和子女双方的工作,群众也看不下去,纷纷劝双方接受调解,村委会主任也出面劝说。在被告口头松动表示接受调解意见的情况下,张法官拿出了最后的调解方案再次做原告那位固执的老妈妈的工作,终于,老人同意了,一个眼看着破碎的家庭又恢复了往昔的和睦。简单的一个庭,三次开庭,这一次还足足作了4个小时的工作,庭开完了,法官很累,却感到欣慰,因为累得值,调解一个案件是小事,通过巡回法庭,让百姓看到了法院审判工作的辛苦,看到了法官工作的不容易,也看到了折射的司法为民的心,收获这么多,何乐而不为呢?
自2003年以来,睢宁法院坚持巡回审判制度,尤其在张圩设立的巡回审判法庭由于效果良好,使该地的人身损害案件大大下降,而其他开进学校、走进社区的巡回法庭也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一起相邻权采光案件处理过程中,该院设立的巡回法庭不仅办案到村里,更是为了确保审判的公正,亲自到田间地头丈量土地,在三个多小时的调查后,看到法官认真的态度和耐心的调解下,原本矛盾激化的两家当场握手言和,并对法官的敬业精神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在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农民,更是法院干警,天平之光照亮的不仅仅是农村、农民,而是照亮着每一个人,为田野多播一颗良种,为生活多添一道光彩,为法治的晴天增添一抹亮彩!“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活动,将作为睢宁法院的民心工程延续下去。”睢宁法院院长陈英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