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风景独好-记盐都法院的女法官们
作者:周红冰 顾亚玲 发布时间:2008-03-14 浏览次数:3253
女法官,这个特殊的职业赋予了她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采,在盐都法院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女法官这支队伍成了一道独特且靓丽的风景线,她们兢兢业业,她们坚强勇敢,她们将自己的青春与心血奉献给了所热爱的审判事业,她们是整个盐都法院人的骄傲。
用柔情化解一桩桩难缠的纠纷
陈晓辉,这个看起来瘦弱安静的女法官,现任盐都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长期默默无闻地奋斗在审判一线,把法的刚性和情的柔性巧妙融合,通过把握法律内涵,娴熟运用调解艺术,实现案结事了,用“耐心、公心、爱心”化解了一个个矛盾纠纷。被老百姓赞誉为“善于定纷止争的好法官”,被同事们称作“调解能手”。
陈晓辉非常重视情感交流在诉讼调解中的作用,在她07年处理的某变压器厂与职工劳务工资纠纷一案中,一边是改制后亟待重新发展的企业,一边是迫切实现自己合法权益的职工,矛盾一触即发,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关系和事实却给调解工作带来较大难度。陈晓辉同志迎难直上,邀请了该企业的主管部门领导一起协调解决,分别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一方面,这些职工在原单位工作十多年时间,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较大贡献,也有很深的感情,陈庭长建议单位应考虑这些因素给予职工适当补偿;另一方面,陈庭长了解到不少职工对单位改制后的管理等不适应,希望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创办公司,她劝说这些职工应站在工厂的角度考虑调解方案。经过三次这样交流、分析,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且当庭履行了部分内容,这起长达五年的纠纷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职工们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在紧张高效的法庭审理中,陈晓辉始终能用女性特有的冷静、耐心和细致做好当事人的调解和说服教育工作,尽量让每一个当事人都能心悦诚服地走出法院的大门。她独有的微笑常常是化解当事人疙瘩的妙方,剑拔弩张的气氛有时候都会在陈晓辉的一次次谈心里化为无形,她会不厌其烦地为当事人讲述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她会告诉“赖帐”的被告应该讲诚信;告诉“婚变”的夫妻应该讲感情;会劝说“忤逆”的儿女应该讲良心。正是这种 “多此一举”,她却乐此不疲,用她的公正与善良、真情与爱心深深地打动着当事人。
用爱心呼唤一个个迷途的孩子
邵晓萍,“法官妈妈”是涉世未深却步入歧途的孩子们对她的亲切称呼,在法庭上,她既是一名威严的法官,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母亲,在审理一起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候,她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减轻孩子们的庭审压力,实行圆桌审判,邀请心理医生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坐下来共同分析,她常说:“圆桌就像一个张开的拥抱,让迷途的孩子找到改过自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07年团伙诈骗案件中,有2名系未成年人,因为所谓的“哥们义气”帮忙,却懵然不知自己已触法,看着一双双无知的眼睛,邵法官既痛惜又怜爱,她仔细翻阅案卷,详细了解少年的家庭背景,找出他们犯罪的根源,庭审中,她从多方面考虑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及带来的危害程度,帮助未成年人深刻剖析犯罪危害,鼓励重新做人,依法判处了缓刑。结案后,她又找来未成年被告的父母详谈,希望他们能够多多花时间和精力关心教育自己的孩子,多年来,她一直关注着未成年罪犯的帮教与改造,对判处管、缓、免的未成年犯定期进行回访,抓好跟踪教育,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改造情况。每次去看守所进行宣判的时候,总是会探望下那些孩子,鼓励他们好好改造,争取早日进入社会,邵法官从事少年审判工作多年,在她手里审判的未成年人案件里,没有一个重新犯罪。07年由她负责的少年法庭被省高院、团省委再次确认为“青少年维权岗”。
用努力换取一步步成长的骄傲
她们不是法官,却一样奋斗在审判第一线,她们有着年轻的脸庞和一股热情和冲劲,从大学校园毕业走进法院,当时的她们对于神圣的审判事业,怀着崇敬却感到陌生,从第一次开庭紧张到手发抖,第一次送达被村里的大狼狗吓哭,从城市到乡下,她们经历着很多同龄人不曾经历过的困难和艰苦,她们,就是扎根在基层法庭的女书记员们。
在两三年的锻炼下,她们已经成长为政治坚定、理论扎实、业务熟练的书记员,面对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她们应付自如,面对当事人无理的吵闹她们耐心解释,面对前来提起诉讼的老百姓,她们热情接待,化解了群众的诉讼压力,从城市里娇生惯养的“大小姐”到农村人心目中的“好书记”,她们开始了自己人生的转变,她们有水一样温柔的性格,也有着男孩子一样不服输的倔劲,她们利用晚上驻庭时间装订卷宗、打印文书,向审判员请教法律难题,她们也有着手执法槌匡扶正义的梦想,并一直为这个梦想努力着。
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盐都法院的女法官们就是用点点滴滴的行动诠释着对“公平正义”的信仰,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的诺言。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傲人的财富,她们却有着丰富的心灵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她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魄力,以为盐都法院增添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