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无小事
作者:曹川 发布时间:2007-10-19 浏览次数:1754
廉政无小事。清朝康熙年间的督抚张清恪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他深知“防微杜渐”的道理,所以他拒收哪怕是亲戚朋友送来的贺礼。西汉贾谊的“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告诉我们善行虽小,积小可成大,最终成就自己的美德;恶行虽小,积小可成大,最终酿成自己的罪恶。
“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腐败分子违法犯罪,大都是从操守不严、品行失端开始的。他们起初只是在小节上自我放纵,认为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玩一点出不了大事,结果是小节不守、大节不保,从小错酿成大错,由吃喝玩乐到腐化堕落,最终滑多远连自己都没法预料。“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很多贪官的堕落就是从“不矜细行”中开始的。他们由起初的“送礼不要,请客不到”,逐渐“盛情难却”地收受财物,进而发展到“来者不拒,习以为常”,最终滑进了腐败的深渊。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不论是历史上的贪官污吏,还是今天我们党的革命队伍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往往是从生活小节上被人钻了空子、打开缺口,在私欲的驱使下,内心的精神法庭轰然倒塌,无所顾忌地做出有悖于社会和人民的坏事,最终变成历史的罪人。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是继胡长清、成克杰之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被执行死刑的省部级以上腐败高官。他原是一名孤儿,贫苦的乡亲们把他拉扯大,共产党把他培养成人。但他却走上了腐败之路,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贪赃枉法,给国家造成上亿元的巨额经济损失。试想当初别人送上一瓶酒、递上一条烟的时候,王怀忠如果断然拒绝,他又怎么会蜕变成今天民间流传的“王三亿”、“王大胆”呢?……从小处严,是防范在前的自律自警;是摒弃侥幸的规范修身;是不越党纪国法的雷池;是悬崖勒马的“惊回首”。
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深刻指出:“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百姓,三怕民主党派,谨慎总是好一些”。
正反经验昭示我们:廉政无小事,贵在坚持,重在自觉。一个党员干部要做到为政清廉,只有经常用《党章》和《准则》来规范自己,用群众的呼声来要求自己,用勤政为民的典型事例来激励自己,用腐败堕落分子的深刻教训来警醒自己,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做到为人清白、为官清廉、为政清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利益,才能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荣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