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们心目中的一块月饼
作者:刘军 发布时间:2007-09-25 浏览次数:1722
随着中秋节的日益临近,黄金月饼身价动辄上千、燕窝鱼翅月饼也纷纷粉墨登场……又是一年中秋节。尽管关于高价月饼的用途、豪华月饼是否造成浪费方面的质疑不断,但我们却不得不无奈地承认,月饼已经抢了中秋节的“风头”,“中秋节”正在逐渐变成“月饼节”。(新华网
像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一样,这些曾令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节日,被人为地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味道,贴上了“实用经济”的标签。找不到传统的文化内涵,只剩下月饼的中秋节着实令人悲哀。可以说是月饼经济越做越大,中秋文化越来越少。尽管有四部委的“瘦身令”,然而依然挡不住月饼“越做越大”的趋势和冲动,月饼的文章几乎做到了尽头。
月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它凝结着民族文化和美好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这种寄托着国人感情色彩的商品,存在着高档化、贵族化的倾向。厂家商家变着法子抬高月饼身价,把鲍鱼、鱼翅“请”进馅里,把名茶、洋酒、钻戒放进盒中,只能看不能吃的黄金“月饼”也“滥竽充数”,包装也尽显豪华,高价月饼已被喧宾夺主。
有人说,月饼应该平民化,过分贵族化会减少月饼的文化意味;有人说,买什么价位的月饼看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买不买高价月饼都无可厚非;还有人说,空泛地讨论价格高低没有意义,还是交给市场解决吧。其实,这都不是问题的症结,人们普遍关心为何高价月饼“买者不吃,吃者不买”,这种变味的月饼背后隐藏了什么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小小月饼已经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商业负担,折射出了“实用经济”、“送礼经济”等等的发展,越来越浓的商业氛围,让月饼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为了商家营销的一个符号,一个概念,“月饼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只要有钱,啥都好商量”。人们似乎再也享受不到月饼的“原味”,更不能吃出月饼的“文化味”,中秋文化渐行渐远。打着中秋节招牌的商业活动此起彼伏,硝烟弥漫;而介绍和举办中秋文化的活动却寥寥无几,冷冷清清。世俗之风已经将传统节日淹没在无影之中。端午成为“粽子节”,中秋成为“月饼节”。我们的传统节日由于政府的“了无兴趣”,民间的“一盘散沙”,已经被商家包办,沦为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失去了它原来的文化味道。尽管过去中秋节吃的月饼包装简单朴素,但负载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却十分珍贵,现在的月饼虽然被包装得精美、豪华,却渐渐变成了纯礼品,这些礼品又被负载了另外的内容,比如利益、交换等。这些世俗的东西融入月饼中,就把节日那种朴素的美好东西冲淡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这也是今天人们常常提起的传统节日危机,春节年味淡了,端午节也好、中秋节也好,文化味已大大丧失,感觉的只是阵阵商业“铜臭味”。而这些都归究于我们自身,为了金钱,为了名利,我们已经丧失得太多太多。
请问,谁来还我们一块心目中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