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涉曾作有《题鹤林寺壁》一诗:“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有一份充实工作的我自然是不至于“终日错错碎梦间”,不过,偶尔周末闲暇去苏州图书馆看书却深得“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于是,作题如是。

说起看书,自然会想起在大学校园里的生活,大一、大二时候不用为工作发愁,衣食自有父母操劳,那时候的岁月除了把书念好,是没有别的奢求了的,于是有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看书,看报刊杂志,年少的我们似乎鉴别力也有限,无论是什么样的书,只要觉得于当时的心情有益都拿来看,当然更多的限于文学,这与专业有关也与性格有关。我看书有一个习惯,喜欢把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摘抄下来,那时候经济条件有限,买别的东西是很舍不得的,但是买摘抄本的时候我都会选择最贵最厚实的那种。大学四年,也摘记了厚厚的三本,临近毕业收拾行李,同宿舍的姐妹说:“我真的很羡慕你的这三个本子。”当时也只会心一笑,只觉得那是财富,是要天涯相随的。而今,毕业一年有余,工作的忙碌使我很少有机会去图书馆看书,下班回家若无事消遣我便会重新翻起那三个本子,一页页翻的是自己的学生时代历史,重温那些我自认为经典的语句,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再浮躁的心也能得到暂时的宁静,周国平老师也曾经说过:“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有了内在精神的宝藏。”读书于我如何,不敢言经国治世的大道理,但于我个人而言其中一点是让我懂得有书可读的岁月即使孤独也是宁静的幸福。

工作后很少有机会成天在图书馆看书,工作性质决定了打交道最多的是法律文书和公文材料,中规中矩的写作模式,更多时候是理性的思维代替了感性的想象,与大学时代所学的文学渐行渐远,只是那时的岁月不时萦绕在心头。最近,到了周末我都会尽量抽空去苏州图书馆看看书,回家了也不忘借上两本。每次置身苏图,感觉像回到了校园,在那里我永远只是个学生,是一个需要毕生追求学问的学生;在那里都市的喧嚣与繁华都湮没于笔墨馨香之中;在那里心灵不再浮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图书馆的书藏量很丰富,不能通读,我的学生时代与文学书籍相伴,读书让我明智,每阅读一本文学名著总能使我长智三分,渐渐地学会谦让、学会感恩、学会平和,学会思考;每阅读一位作家,总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契合。前些日子,阅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掩卷余思,展现的是季老一生的求学、治学的经历,充满坎坷,而季老先生一生致力于学问,年事虽高仍笔耕不辍,令人景仰。推而广之,我觉得无论在哪个领域欲有所建树,必花常人不可及之精力。而今,我学法律,阅读法律书籍,才渐渐懂得,有一种维护公平与正义的责任在肩,无论是哪一门学问只要于人生有益,于大众有益那么他都是很可爱并且值得潜心学习的,于是,对于法律书籍的阅读我也开始怀着一种敬畏、景仰的心情。学以致用,造福于百姓,服务于工作,有益于真性情……假若余生学问能实现这其中的一点两点,便于心可安。

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集序言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知识分子我对信念的看法是: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学科的书籍及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成我的价值观。”我辈年轻人,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充其量只是一个求知者,不过对于他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学科的书籍能形成人生的信念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相通的。用看书的时间代替灯红酒绿的业余生活,也能使我远离污浊,俯仰心安,一生都平淡充实。

阅读能给生命一份从容的平安,给心灵淡泊的宁静,珍惜青春,珍惜生命,珍惜奔跑的年龄,珍惜有书可读的岁月,我相信,多年以后回望这样的一段岁月,会倍感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