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台法院,有38名军队转业干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岁月在流逝,他们的军人本色却丝毫没变。他们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带到了法院,将部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倾注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为军旗添彩,为天平争辉。东台法院所获得的连续三年全省“优秀法院”、全省首批“规范司法行为”示范点法院等多项荣誉中,凝聚着他们的辛勤和汗水。相聚在一起时,他们总是自豪地称呼自己:咱们“老转”。

闪亮的窗口

了解法院工作的人都知道,信访接待是一个与当事人接触最多、最累、最繁琐,但却最需要热情与耐心的工作岗位,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的“全省立案信访优秀文明窗口”??东台法院立案庭的信访接待室,有两位和蔼可亲的老法官??黄宝明、王万华,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同是八十年代初转业,都曾担任法院中层干部十多年,都已在信访接待窗口工作了四、五个年头。

每天来到信访室的当事人,有的是对审判、执行结果不满意而来投诉的,有的是对法律和诉讼程序不理解而来咨询的;有一些信访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理由,有些则是无理缠访。几年来,两名老法官始终绷紧着“信访窗口无小事”的这根弦,无论面对怎样的来访人,都坚持文明接待、耐心倾听,做到满腔热情、春风化雨,说干了嗓子磨破了嘴,倾力化解了许多矛盾。他们常说:“不管有理没理,只要到咱们法院来,就是希望能解决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要代表法院以法官的平常之心,诚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如何将上访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怎样做好老上访老户的服判息访工作?两名老法官用心总结了一套“信访接待心理术”??面对怒气冲冲的来访者,他们常常以“柔”化“刚”,尽量让其吐出心中不快,尔后再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说服,讲解法律、法规和政策,直到对方听清了,弄懂了而平静的离开;面对哭哭啼啼的来访者,则以“同情心”面对,真诚倾听来人诉说,直至其宣泄完心中的委屈,再从正面加以安慰劝导。尽管有的来访者所反映的问题不在法院管辖范围内,他们也是将心比心,真情相待,为信访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出主意,想办法。

廉政建设排头兵

杨仕云,转业到东台法院已有二十多个春秋,去年从工作了整整十年的刑事审判庭庭长岗位上退下来。老杨十年如一日,在刑事审判庭这块廉政建设的前沿阵地上,尽心尽职地当好守门人。他注重源头防范,创出“以支部为堡垒,以党员为先锋,干部为先,群众紧跟,结对共建”的部门廉政建设新路子。全庭上下形成以公正为追求、以清廉为时尚的良好风气。

  打铁还须自身硬,正人必须先正已。这些年,无论是面对权势相压、利益相诱,还是面对暴力相逼,老杨始终保持着一名法官的清廉,保持着一个军人的刚直。2004年,王某受贿案起诉到法院后,被告人亲属四处活动,托人请老杨吃饭,每次都被婉言拒绝。一天,被告人的妻子找到老杨的家,从包里拿出一只信封和两枚金戒指,老杨火了:“你怎样拿出来的还怎样放回去,我是一名法官,要对法律负责;我是一个男人,要对家庭负责。这两枚金戒指在我的眼里分明就是一副铮亮的手铐啊!”一席话说得来人无地自容。后来,被告人的亲属还不甘心,打听到老杨的女儿大学毕业还未就业,便自称在上海有一亲戚,能量很大,可以给老杨的女儿安排一个好的职位。老杨的回答掷地有声:“我女儿可以放弃好的就业机会,而我不可以放弃原则” 。老杨事后对女儿说:“爸爸手中的审判权是人民给的,如果用来谋取自己的私利,爸爸的腰杆就挺不直了!”

枯燥并快乐着

 人们总是羡慕法官们身着法袍胸佩法徽,坐堂问案一槌定音。而在东台法院档案室徐元林的日子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端坐审判席的威严,没有解说法典的神圣,有的只是琐碎与枯燥,平凡多于荣耀,苦多于乐,虽然他也是东台法院的一名二级法官。

人们很少听见他的声音,或检查库房,或整理卷宗,或录入信息,或编制目录,这就是他每日循环往复的工作。一刻不停歇地埋头干着,一腔的执着与专注,全然不顾库房内熏人的霉味,完全忘了自己曾经是带着一个营士兵的营长。 只有一次,他又宛若走上战场的士兵。那是法院拆迁档案室搬家。七月流火,难耐的酷暑中,他挺直了腰板瞪大了眼睛站立在敞篷卡车车箱后,守卫着车上的档案,从城东到城西,精神抖擞一趟又一趟地守着,惟恐丢失半张纸。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多年的时间里,老徐付出了多少精力,流淌了多少汗水,谁也说不清。从一名部队正营职干部到一个普通的法院档案管理员,他用勤奋守住一个个尘封的故事,用汗水守住一段段过去的历史,为未来作完整无缺的见证。

枯燥的工作,在老徐的心中却也成了一种快乐。其实,看老徐在档案架之间忙而不乱地穿行着的情景,你也能体会到他的快乐。

年轻的“老转”

说年轻,其实他们都已年逾或接近不惑之年,但与上面讲述的几位老法官相比,他们又都算得上是年轻人。他们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国防事业,如今又来到法院重新当上了“新兵”,在平凡岗位上继续着他们的无私奉献。

顾凤涛,一名从士兵摸爬滚打提拔到正营职干部,在“二炮”干了近十年营长的他,到法院后当上了一个普通法警。人们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到所谓角色转换的过程,他很快融入了集体,进入了角色,以他的勤恳努力和真诚,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由于工作需要,领导将他借调到办公室,负责公文处理、公章管理、格式文书发放以及院领导交办事项的流转和督查工作,同时还承担办公室内勤事务。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班,打扫卫生,整理环境,接着就是收文、分类、送签、转递,整天都是他忙碌的身影,下班时最后离开的还是他。去年,法警大队代表盐城中院参加全省法院警棍盾牌操演练,全队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之中。老顾既要作为法警大队的一员参加演练,同时还要承担在办公室的本职工作。工作时间抽不出空,他就下班后利用中午、晚上时间反复练。两个多星期下来,人瘦了一圈,也黑了许多,可没人听他叫一句苦,喊一声累。

朱长青,也曾是一名部队正营职干部,97年转业到东台法院后分配在新街人民法庭,担任一名书记员。十年来,他工作简历上的唯一变化,是缘于法庭的撤建。99年,新街法庭迁址到毗邻镇唐洋重建,老朱的职务也就从新街法庭书记员改变为唐洋法庭书记员。唐洋镇位于东台市的东南端,距市区近70公里,唐洋法庭也是全院六个法庭中最边远的一个。九个春秋,庭长换了三任,其他审判员、书记员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老朱成了庭里的“元老”。院领导非常关心他,实施“轮岗交流”制度后曾数次征求他的意见。老朱总是憨笑着说:“我在这里习惯了,挺好的,还是把回城的机会给其他同志吧。”在法庭,老朱的资历最老,职务却是最低的,工作量也最大。书记员最紧缺的时候,他一人配合四名审判人员办案,对此他没有半句怨言,份内事不曾马虎过,份外事也从不推却。更难能可贵的是,曾经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他,竟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比较熟练地学会了打字,并已能完全适应庭审记录电脑录入的要求。十年时间里,他配合办案计2000多件,未出现任何差错,羸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