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养清渠
作者:卜巧莹 发布时间:2014-06-23 浏览次数:2632
北大法学院老院长朱苏力曾著《送法下乡》,照亮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数青年学生的心灵,法治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普法、学法、用法的过程,其中最难的是让中国农村的老百姓在乡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中,养成契约观念、权利和民主的意识、以及对法治社会的信服。
从西南政法大学接受科班教育之后,没有经过太多挫折和磨难,我顺利进入法院办公室工作。在一年半的工作中,通过一次次的巡回审判、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党群议事会等活动,我经常性地奔走于一个个活动现场,肩扛着照相机,手拿笔记本,真实地记录和积极的宣传着淮阴农村老百姓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困惑,以及法院司法为民的图景,努力地熟悉着淮阴的风土人情。
根据院里的工作安排,我有幸到基层法庭工作一周,有机会这么“零距离”地接地气和找差距,真实了解到基层法庭工作的艰辛,体会基层法官的苦乐。
一周的时间,得到了副庭长颜从年、徐广芹有力的指导,我和全庭同志们同吃同住相处格外融洽,收获了一段段珍贵的友情,一周下来几点感受梳理如下:
生活淡,时间快,目标变得格外重要
位于农村乡镇的人民法庭,生活条件不算太好,缺少城市的“现代味”几个人驻守那么大的法庭,生活略显单调。我的办公室没有外网,消息闭塞,只能读书读报充实自己的心灵。刨去来回路上的一个多小时,其实法庭真正的工作时间很短,约5个小时,上午一个案子,下午一个案子,只要不是特别难缠的当事人,一天下来,时光匆匆而逝。回去写文书,伏案而坐,反观白天的所得,都是事务性的工作,甚是寡淡。长期下来,如果没有一个长远而具体的学习提升计划,那青春会在无数次疲惫的应付中白白流逝。
事琐碎,案难办,坚持变得格外重要
正如颜从年副庭长所言:“我们这里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周下来我做的小统计也看到50%夫妻离婚、30%民间借贷、20%交通肇事,在为当事人双方分割责任的时候,法官也是用他们熟悉和惯用的思维处理着基层的矛盾,没有惊天动地的画面和剧情。但是每当看到极难说通的当事人或者纠缠不清的案件,都被颜从年副庭长找到“症结”后,如武林高手“解穴”一样,打开案子的“任督二脉”,看着他乐此不疲,细致地做工作,油然而生深深的敬佩。
写早就有了深入报道颜从年的打算,这次近距离地接触后,发现他的品格朴实无华,低调如菊,我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其实也正是他这份真实和坚守打动了我,我想对他最好的宣传就是学习他的人品和作风。把简单的事情,重复的做到极致,就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和认同。
要求高、压力大,调适变得格外重要
随着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不断推进,庭审和文书审查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对法官办案庭审驾驭和文书写作诸多环节提出更高的考验。去年一年颜从年办了560件案件,数数字的背后有太多太多的付出,看到全省法院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案件饱和度”调研工作,他会说:“这是我们的心声啊!”
办案压力虽大,但是我感受到的法庭环境幽雅,地广人和,战斗的友情分外融洽,因此“一家人”在一起同甘共苦,忙了累了,闻闻花香、听听鸟语、松松菜地的泥土,看看老乡憨厚的笑容,不也是一种难得乐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