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满夸兰。

 

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诗人忘芍药,释子愧梅檀。

 

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

 

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摘自白居易《牡丹》

 

掐指细算,从少年时代的离家求学到如今的他乡工作,原来我竟有五年不曾在家乡度过了。记忆中的狭窄道路早已变了模样,稀稀落落的楼房也已成片拔起,但我记忆中不变的又有什么呢?

 

我想也只有牡丹了。

 

牡丹是别人眼中家乡的标志,更是家乡人心中的骄傲,“洛阳地脉最相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四、五月份,正是牡丹花怒放的好季节,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股脑的涌入洛城,都只为一睹花王的容颜。想起朋友们曾经问我,花会期间的牡丹花盛况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竟哑言,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搪塞“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不是不想回答,我其实并未感受过真正的牡丹花会。每逢花会,要么在外地,要么懒得出门,便每每与其擦肩而过,现在想来,不无遗憾。

 

虽没身临其境,但牡丹的传说、牡丹的诗词我却是耳熟能详,关于牡丹的图片也存了不少,耀紫、嫣红……,硕大艳丽的花朵几乎覆盖了电脑的各个角落。我想,对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牡丹所代表并不仅仅是层层叠叠、鲜艳欲滴的花朵,更是记忆中家乡的样子,看到它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家乡来。

 

这是一种故乡情结。记忆往往会与故乡最深刻的事物相联系,在脑海中刻下烙印,从而对其产生精神上的依赖。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像北京四合院、天津大麻花、南京长江大桥等等。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这些被依赖的事物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对人刻在骨子里的影响也只有当地人才感受得到。就像落叶归根教给我们的道理是一样的。对我来说,除了父母亲人朋友,我所能记得的也只有这闻名海外的牡丹了。

 

牡丹花寓意“富贵、吉祥”,“国花”的称谓更是让它将富贵演绎到了极致。诗人李正曾以“国色”、“天香”封赞牡丹,“国色天香”便也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古时皇宫后院、权贵大臣们的花园里总是少不了几盆牡丹,仿佛没有牡丹就显现不出他们的高贵和荣耀。所以,古代的权贵之妇、名门之女服饰多以装缀“牡丹”图案为庄重。由此可见牡丹高不可攀的姿态。

 

现如今,牡丹也成为洛阳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通过嫁接培育新技术,牡丹的品种逐渐增多,多元化特征凸显,如今的国花园、牡丹公园、王城公园等公园里的牡丹品种之多令人咂舌,盆景等牡丹艺术也早已远销海外,正如徐凝《牡丹诗》中所言“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又是一年花会时。花瓣叠叠的牡丹花盛开时,花团锦簇,就仿佛是一张花海样式的地毯在地面延伸开来,延伸到游人的脚下,也一直延伸到了游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