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法院“找准定位”服务大局发展效果显著
作者:郑金硕 发布时间:2014-04-30 浏览次数:1479
记者近日在太仓法院采访,了解到该院和其他法院一样面临着案多人少的矛盾,2013年,案件数量达到10451件,同比增长19.81%,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件大关。同时,该院紧紧围绕地方发展大局,找准自身定位,依法履行职能,在服务保障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德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大型农村安置社区法治化治理等方面,积极创新举措,有力助推了地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健康发展。2013年,该院在地方作风效能建设和主题教育活动考核中首次进入前三名,被太仓市委、市政府联合授予“十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规范农地流转 助推城乡一体建设
近年来,随着太仓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日益加快。太仓作为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序引导农户将承包地流转到村集体,用于建设合作农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然而,由于第二轮土地确权时,土地收益不高,农业税赋较重,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有许多农户将承包地出租给外来承包户耕种,浏河镇浏南村的老宣就是其中的一户。“外来承租户不仅给我们的租金低,有时还拖欠我们几年的租金,现在国家农业政策好了,我们要是把承包地流转到村集体,流转费还要高”老宣说。双方间往往因承包地流转费问题发生纠纷。“他们当时签订协议时,协议内容简单,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确,导致双方各执一词,也给法院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太仓法院副院长张红烈说。像老宣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呈现多发态势,其中2012年农地流转纠纷数量达到159件,给当地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形势,太仓法院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主管部门、各镇区和部分村庄实地了解情况,并对近年来审理的案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多发,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合作农场过程中发生的,牵涉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矛盾容易激化,如何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值得深入思考。”太仓法院院长赵新华说。对此,太仓法院充分利用调研成果,制定了妥善化解农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的指导性文件,确立了“兼顾政策法律适用”、“调解优先”等案件审理的基本原则,并与市委农工办、各镇区政府和村委会健全了涉案纠纷多元化的解决机制。像老宣这类纠纷,经过法院、镇政府和村委会“多管齐下”,最终促成了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外来租户按照约定全部腾退了承包地。如今,老宣家的承包地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滨江土地股份合作社,走上了集约经营之路。
服务德企发展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太仓被誉为“中国德企之乡”,先后获得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等美誉,集聚了宝适、海瑞恩、埃马克、克朗斯等200多家世界知名德资企业,形成了以精密机械、汽车配件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太仓经济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记者走入太仓,对其原因进行了一番探究,发现是与当地良好的司法环境密不可分的。
作为园区第二家进驻的德企,托克斯是世界知名的冲压设备生产企业,员工仅200多人,创造的年产值却高达两亿多元。“三个点”凹槽商标是托克斯引以为豪的拳头产品。2012年,该公司发现与其生产同类产品的苏州施米特机械有限公司使用了类似三个点的标识。随后,该公司向工商部门进行了举报。苏州市工商局调查后认定,施米特公司行为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并对该公司进行了行政处罚。
随后托克斯公司将施密特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民事赔偿。承办法官在审理中发现,被告在其产品中确实使用了与原告注册商标相似的标识,不能排除仿冒的嫌疑。而原告本身对商标的使用亦不规范,申请的平面商标却立体使用,不符合商标法的适用要求,亦存在一定的瑕疵。为了快速解决双方的纠纷,法官对原被告组织了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也及时按照约定履行了经济补偿金。“真没想到,这个案件在一个月内就解决了,法院的办案效率真是太高了”法定代表人奥根•瑞普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之所以办案速度这么快,这取决于太仓法院建立的“快立案、快审理、快结案”的涉德资企业审理绿色通道,以及严格的审限跟踪制度,并且强化了庭长的督促职能。
“定期参加欧商会,也是太仓法院加强与德企联系的有效平台,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示给德企;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德企的法律需求”,民三庭原庭长李勇说。去年,太仓法院在了解到德企在商标权保护不足的问题,专门组织力量对涉德企案件进行分析调研,并发送了中、德双语的司法建议,受到了德企的一致好评。“下一步法院打算聘请苏州大学教授和太仓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成立商业秘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德企有关商业秘密方面的困惑提高咨询解答。”赵新华表示。通过上述“组合拳”,近两年,涉德企知识产权案件更是实现了“零诉讼”。“在太仓投资,我们放心!”首家在太仓投资设厂的全球著名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说。
组建社区法官 促进新型社区和谐
老王和老李是太仓浮桥镇新城花园社区多年的邻居,老王住三楼,老李住一楼。最近,两家近邻闹得很不愉快,且矛盾越积越深。原来,2013年10月的一天,老王发现自家被“水漫金山”,地板、家具等被污水浸泡,损失严重,随即联系物业排查漏水原因,查来查去竟发现问题出在一楼老李家,原因是老李三年前改造了排水管道一楼段的走向,导致改造处阻塞,楼上污水无法下排进而倒流进入三楼老王家,遂发生了上面的事情。后经物业、居委会多次调解,均无果而终。无奈之下,老王诉至太仓法院。
案件受理后,考虑到邻里纠纷的特殊性和方便当事人诉讼,社区驻点法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双方的纠纷,多次前往社区调查走访、实地勘察,充当起了居委会“大妈”的角色,并邀双方当事人到社区法官工作室,详细了解老王的损失、耐心倾听老李的意见,并不断从维系邻里关系、法律精神原则等方面多次组织调解。最终,在社区法官不懈的努力下,原本调解无望的案件峰回路转,老王表示“愿意再做些让步,最少要被告赔偿12000元”,老李也积极回应“那就12000元吧……”,并当场进行了履行,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地普遍建设了众多大型安置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率不断提高。以太仓为例,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63%。“农民实行集中居住后,由于身份、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新变化,像老王和老李之间的这类纠纷呈现多发态势,如何及时有效化解,对社区法治化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赵新华说。去年,太仓法院在实地走访社区,了解到群众的需求后,决定开展“当好社区法官,建好社区法庭”活动,成立了以青年法官为主体的社区法官队伍,并在部分大型安置社区设立了6个社区法官工作室,制定了具体工作规范。同时,为了更加密切与社区群众的联系,及时掌握群众的司法需求,搭建了社区法官与大学生村官的结对共建平台,建立了QQ群,方便彼此间沟通交流。“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直接和法官联系,不仅及时解决了群众的矛盾,也提高了自身的法律运用能力”,浮桥社区大学生村官顾伟杰说。
近期,针对大学生村官收集到的社区群众对司法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程序不了解的问题,太仓法院社区法官经过精心准备,在浮桥镇新城花园举办了一场“典型道赔案件解析”宣讲活动,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事故处理的全过程以及运用的法律知识,并解答了群众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参与度。“用这种鲜活的方式普法,更容易让群众接受,对提高我们社区人民调解员调解能力也很多帮助”,新城花园社区书记张锋说。
社区法官运行一年以来,帮助社区解决相邻、继承、赡养、分家析产等邻里和家庭矛盾纠纷110余起,举办专题法律讲座8场次,受益群众1800余人,有力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通过社区法官运行的效果来看,一方面有利于将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促进社区法治化治理;另一方面,对我们青年社区法官也是一种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群众工作能力”,赵新华说,“我们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制度,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更多享受到司法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