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我喜欢阅读。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心情浮躁的都市人,似乎已经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中迷失。午后的一杯茶、一本书,能让我那颗略觉疲惫的心安静下来,滤去那些扰乱思绪的浮尘,细品那些真理、真情。我觉得法官办案,也需要静下心,不要因为人案矛盾,一味追求“快审快结”,尤其是对家长里短的婚姻家庭纠纷,更要剥丝抽茧,以法为媒,唤醒当事人心中的“情”和“爱”,从而化解矛盾。

 

前段时间,我就处理了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案。原告王老太和被告王三是一对母子,1928年出生的王老太已是86岁高龄。“法官啊,我苦啊,第一次上法庭,告得却是我那借了钱不还的儿子和儿媳妇……”开庭当天,王老太一看见身着法袍的我,就在另外两个儿子王大王二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悲戚地向我哭诉。面对此景,我暗想“这案子一定隐藏着不能言的内情和家人间的重重矛盾,不能就案审案!”我迅速调整了办案思路,决定摒弃机械的法条释明,而是将“破除亲情之冰”作为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没多久,王三的妻子李某匆匆来到法庭,我将王老太和李某安排在调解室,而非庄严肃穆的法庭上。“老太太,您有什么意见,让您的代理人转述,您年纪大了,千万别动气,保重身体要紧……”我一边为王老太倒水,一边安抚她的情绪。“这3万元是我的养老钱啊!”“妈,我们是借了3万元,可我们已经还了近2万了,你还问我们要3万元,这可不对!”“我没收到这么多!”……眼看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听到动静的王大王二也频频向调解室张望,几次想进来干预调解。我意识到面对面调解效果不佳,又随即调整了调解方式,决定分别与双方谈谈。

 

分开后的王老太和李某的情绪都平复了下来,在随后的“背靠背”调解中,我先花了一个多小时做被告工作,从案件事实、现有证据、家庭关系、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向李某释法明理。李某表示,自己一家靠做小生意为生,外面也欠了不少债务,一次性拿出3万元确有困难。于是,我根据原告年龄、健康状况等情况,提出两年还清三万元的分期付款的调解方案,得到了李某的认可。接下来,我没有急于做王老太的工作,而是先将原告代理人和两个儿子召集到一起,把上述调解方案告知他们,并着重强调此案对他们一家已经脆弱的亲情关系的伤害。王大王二兄弟思量再三,决定配合法院做母亲工作,和和气气地解决这个纠纷。一开始,王老太并不同意,哽咽着说自己活不了这么长,我见状又为其添了杯水,然后一边安慰王老太,一边数落在场的王大王二要更加孝顺老母亲,让其健康长寿。同时,我也劝说王老太要为子女利益考虑,“你几个儿子都50多岁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都不容易,虽然说分期付款时间长,但也有好处,你每个月都有固定进账,如果小儿子不按期履行付款义务,还要承担违约责任,他不会不还的……”经过半小时于情于理,深入细致的调解,王老太的脸色逐渐“阴转多云”,“法官,那行,让我那小儿子按时把钱交到村委吧!”这话一出,在场的代理人及两个儿子都松了口气。

 

当王老太伸出微颤的手签调解协议时,那一瞬间,我的心无比柔软。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公正裁判固然重要,寓情于法同样是重要的解纷良方。一下午的调解,我让王老太母子重拾亲情,这比白纸黑字的文书更有力量,讲公正、促和谐,法官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