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庄重的制服,一个闪耀的法徽,他们是法庭上威严的法官,但走下法庭后的他们侠骨柔情,变成了孤儿的知心阿姨、未成年罪犯的贴心姐姐、孤寡老人的孝顺儿女。一面是铁面无私的审判,一面是涓如细流的呵护,默默无私奉献的背后,只因为他们拥有一个法官之外的共同身份——青年法官志愿者。

 

海门法院青年法官志愿者服务队成立近两年来,六十多位青年干警坚信 “一滴水,汇成一股清泉;一份爱,凝聚一股力量”,情系百姓、扎根基层,先后开展志愿服务三十多次,帮扶群众一百五十多人次。

 

青春是什么?答案万千。对海门法院的这些青年法官来说,青春就是奉献,就是用志愿行动,用无私爱心帮助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我想叫你一声妈妈”

 

“叮咚。。。。。。”审监庭庭长黄燕家的门铃响了,正在做饭的黄燕穿着围裙打开门,一张小小的脸冒了出来:“黄阿姨,我来啦!”黄燕笑着把小姑娘拉了进来:“看看阿姨今天给你做什么好吃的。”

 

小姑娘叫玲玲,四年前她在朦胧的泪水中认识了这个温柔的法官阿姨。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年幼的玲玲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由于之前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了一屁股的债,玲玲和爷爷奶奶的生活过得十分贫寒。2010年,在听闻了玲玲家的境况后,海门法院助养了这个12岁的女孩,青年法官黄燕主动请缨,要求成为玲玲结对帮扶的“知心阿姨”。

 

由于特殊的家庭情况,玲玲虽然成绩优异、性格乖巧,但却十分内向。为了让玲玲开朗起来,黄燕去学校老师沟通,还定期接她到家里感受家庭的温暖。肯德基、新华书店、图书馆。。。。。。爸爸妈妈没有带玲玲去过的地方,黄燕阿姨都带玲玲去了。每年的六一节都是玲玲最高兴的日子,因为她都会收到法官阿姨为她精心准备的礼物。“当别的孩子可以快乐过节的时候,我希望她也能够因为认识我而不会在节日里感到难过。”黄燕说。无论是漂亮的衣服还是精美的书籍,都包含着这个法官阿姨对玲玲的关切之情。

 

四年过去了,玲玲已经成为了一名初二学生。在青年法官志愿者们的努力沟通下,民政部门每个月给玲玲700元的孤儿扶助金,她的爷爷奶奶也拿到了低保,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平日里,玲玲经常和黄燕阿姨通电话,说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隔段时间就去黄燕阿姨家尝一尝她最拿手的菜肴。原本寡言少语的玲玲现在经常嘴角含笑,老师也告诉黄燕,玲玲开朗了许多。一次,学校召开主题班会,要求家长参加和孩子共同完成课堂任务,黄燕知道后,给玲玲的班主任打了电话,告知自己会作为玲玲的家长参加家长会。那天放学,玲玲悄悄给黄燕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阿姨,我想叫你一声妈妈。”心肠柔软的黄燕当场泪水盈盈。

 

最让黄燕安慰的是,当了解到青年法官志愿者帮扶玲玲的情况后,原本已经甚少联系的玲玲母亲也有所触动,她在电话里告诉黄燕:毫无血缘关系的法官都这么关心玲玲,她这个做妈妈的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关心女儿的。

 

近年来,海门法院青年法官志愿者服务队和悦来镇云彩村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了“希望来吧”“大手拉小手”“假期连天乐”等系列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元宵节的猜灯谜活动让孩子们笑声连连,寒假的生活知识竞赛让孩子们懂得了更多有关环保、安全的小常识,生活清贫的周氏姐弟、单亲家庭的婷婷和佳佳都得到了生活的扶助,让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亲情有护、学业有救、生活有乐”成为了青年法官志愿者们的理想。

 

“她像亲姐姐一样对我好。”

 

前两天,海门法院少年庭法官马榕榕对社区矫正对象小凯进行了回访。戴着洁白厨师帽的小凯面对这位频繁到访的青年法官志愿者有些不好意思,他扶了扶帽子,羞涩地笑了:“老师都说我最近表现很好呢。”

 

大家可能想不到,相貌清秀的小凯年仅17岁就成为了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初中毕业后,小凯随着父母从四川来到海门工作。由于父母忙于打工,放松了对儿子的监管,在恶友的引导下小凯误入歧途,去年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庭审中,小凯埋着头,泪水一滴一滴落在并放在膝盖的手背上,也落到了负责审理此案的青年法官马榕榕的心里。

 

由于户籍地不在海门,小凯需要每个月都回四川接受社区矫正,不仅不方便,来回路费对于经济紧张的小凯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解情况后,马榕榕联系本地司法局矫正科工作人员,主动与小凯户籍地司法局进行相关工作的衔接,这样小凯每个月在海门就可以接受社区矫正,免去了长途奔波之苦。心存感激的小凯对马榕榕说:“我一定好好改造。”

 

为了让小凯更好地融入社会,马榕榕与某学校联系,帮助小凯争取到了学习厨师的机会,确保他将来能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刚刚戴上厨师帽的小凯十分兴奋,马榕榕法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是你新的开始,我们陪你一起成长。千万不要放弃自己,我们都相信你一定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一番话,让小凯既振奋又感动。

 

今年年初,小凯的父亲受了工伤,彷徨失措之下,小凯想到了这个一直帮助他的青年法官志愿者,他跑到法院求助。马榕榕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立即对他父亲进行了法律援助,为小凯一家及时排忧解难,帮助维权之路最快时间地进入轨道。看着为自己奔走的马榕榕,小凯由衷地说:“她就像亲姐姐一样对我好。”

 

为了发挥青年法官志愿者在预防、挽救、教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年多来,青年法官志愿者服务队组织青年法官们多次开展青少年法律咨询、法律知识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在海门高校、南通职大海门校区建立了两个法制教育基地,并选派了青年法官担任班级法制辅导员。为了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直观性,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青年法官志愿者们利用业余时间精心编排了青少年犯罪的情景剧,精心指导学校开展的少年法庭工作,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孝顺女儿又回来了。”

 

在海门法院老法官创办的爱心托老所里,坐在屋檐下晒着太阳的张老太笑得眯起了眼睛,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她视同子女的青年法官志愿者们,此时此刻,民一庭的青年法官吴晓华亲昵地边帮她梳头边和她谈天,一派天伦之乐。每当托老所的邻居们来串门时,张老太最喜欢和他们念叨:“我的孝顺女儿前几天又来过了,买的东西吃都吃不完。”脸上满是惬意。然而就在三年前,病入膏肓的张老太躺在藤椅里,连同藤椅一同被抬到了村委会,负责审理此案的吴晓华法官至今还记得张老太那浑浊黯然的眼神。

 

张老太生有四个子女,当她因意外摔伤卧床后,子女们就因各种因由拒绝赡养母亲。无奈之下,张老太将儿女告上法庭。被抬到村委会后,面对子女们的互相推诿,张老太伤心地说不出话来。看到这个场景,负责审理此案的吴晓华法官不禁也心酸了起来。通过多次工作,最后子女们终于表示愿意根据各自的经济能力出一部分的钱将老人送到敬老院。

 

调解成功后,吴晓华随即联系了爱心托老所,托老所的创办者——海门法院退休法官洪谟随即表示愿意以最低的价格对张老太进行全护理。在一个暖洋洋的下午,张老太在青年法官志愿者们的陪同下住进了她的新家,有了一群新的姐妹们——海门法院助养的十四个爱心妈妈们。

 

从服务队成立开始,青年法官志愿者们就成了三厂镇爱心托老所、四甲镇三星福寿院的“孝顺儿女”们,他们助养了十四位老人,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定期进行慰问看望,并爱心妈妈们结下深厚的感情。给老人们送点好吃的,打扫除尘,聊聊天,拉拉家常,已经成为了青年法官志愿者们每个月的习惯。吴晓华说:“每个人都会有衰老的一天,照顾这些老人能让我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传递正能量,我愿意永远将这样的志愿行动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