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平凡做得精彩-记省级青年文明号清河区法院办公室
作者:朱桂前 发布时间:2007-04-11 浏览次数:3700
在这里听不到庄严国徽下的法槌声,只有频繁的上传下达、各种事情的咨询电话声;在这里看不到执行一线的剑影刀光,只有无数个酷暑严寒赶写材料的挑灯夜战。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原来,这是个平均年龄仅27岁、充满着蓬勃朝气的年轻集体;这也是近3年中已获得6项省级荣誉、13项市区级荣誉的先进集体;这更是全市法院系统、全省法院系统办公室中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的唯一集体。他们的事迹受到了省、市、区三级法院领导的关心和关注,而当笔者走进这一集体采访时,也被他们忙碌的身影所深深地震撼着!
领导决策的好参谋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这是对办公室人员的素质要求。周玉美,办公室主任助理(负责工作),毕业于西安政法学院,31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她的信条。不管是担任秘书期间,还是负责办公室工作后,她都坚持每天早来晚走,谦虚谨慎,工作不虚假,不浮夸,总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她以热情周到的服务、细致入微的安排,赢得了来访客人及各级领导的称赞。
作为办公室的负责人,与领导打交道多,怎么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为党组分忧解难,是她潜心研究的课题。在工作中她首先努力做到分忧不越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明确职责,摆正位置,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作用,想方设法让参谋服务的质量更高一点,为领导分忧,减轻其工作负担,让领导集中精力去想大事、抓大事、办大事。2006年一二季度该院的信息工作在全市法院排名靠后,周玉美立即向分管院长赵文提出了“建立1人专职写,16个部门都有责任人的信息工作网络”意见,很快该建议得到院长办公会的一致通过。她通过召开信息员工作会议、调整信息报送任务等措施,使该院第三、四季度信息工作在全市法院排名第一,共被省级采用信息16期,市级采用28期,创下了建院以来的历史最高。
文字工作的主力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今中外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一篇好的文章要经过精心构思,反复琢磨,苦心推敲,其中的甘苦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
作为院办秘书的刘江洲,今年27岁,由于学习的是法律专业,一直梦想着能手执法槌,身坐法庭,做一名法官。可偏偏从2001年出大学校门进法院的第一天就去了法院办公室报到,直到今天依然在从事文字这个难啃的“骨头”工作。当问及他是否后悔?他浅浅的一笑,说道:“法院的哪项工作都得有人去做啊!我虽然没有在审判一线为民办案,可我经常用手中的笔书写领导的讲话、法官的风采、大案的追踪,我一样是在从事法院工作,因此,再苦我也觉得很快乐!”
服务审判的强助手
在大数人的眼中,后勤部门应该是被动服务多、主动服务少,按惯例办事多、创新服务少。法院办公室当然也不例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为此,该院办公室提出,要变被动为主动,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按照“全天候、无缝隙、零失误”的要求,只要是为审判服务的,不管是急事、难事、琐事、棘手事,都认真承担起来,自觉做到难事不推、急事不缓、琐事不烦。
“根据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一般档案在3万册的就可以配2人,可我们这里13万册的档案只配了一个档案员。我们要尽可能压缩后勤人员,让更多的人充实到审判一线。”该院袁开锋院长如是说。汪丽丽算是青年文明号里“最老”的了,今年32岁,从1995年到现在,她在清河法院档案室整整工作了12年。当问及她十年来有什么成绩?她微笑着说,我觉得我什么成绩也没有,我每天只是干我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十年如一日面对的成千上万本的卷宗,迎接着数十万次的调卷归档,应该是枯燥得可以让“弥勒佛”都变成冷脸,可她却始终保持着微笑对待院里院外前来查档的所有人,让这个法院的对外窗口“四季如春”。
感动太多了,史瑞凯一人承担了院里100多台电脑的维护、大小会议的布置、摄像照相;孙莉每天收文、发文、印章使用与管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清河法院办公室正是有了这样一群风华正茂、甘于付出的年轻有为队伍,才使办公室这个大家都不愿坐的冷板凳热了起来,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将做的更好、走的更稳,向着全国青年文明号大踏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