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随想
作者:薛同忠 发布时间:2007-04-05 浏览次数:3029
一
写字的人常会说字外功夫。何为字外功,其实就是学养,以学养字,这样的字有内涵,有书卷气。不知文字起源及其源流正变的人,即使能写一手好字,也只能是写字匠,不是学问家,不是艺术家,不是书法家。职业书法家是近年才出现的职业和专有名词,当然你也许会举出明清及民国时代以粥画为生的诸多书画名家予以否定,其实不然。如扬州八怪,如章太炎,如陈独秀,如鲁迅等,他们是书法家,但他们首先是文学家、艺术家或政治家,或者是在艺术上有创见的离经判道者,粥画只是救一时之急、补一时之需,泄一时之愤。而不能说是其职业。他们与今日之书法家不能同日而语。古人云:“书画小道,状夫不为。”所以,即便是“书圣”王羲之,虽以书名世,却首先是一文人士大夫,其志也在从政为文。兰亭集序既是“天下第一行书”,也是传颂千古的美文。今世“草圣”林散之也自诩“诗第一,画第二,字第三。”今之书法家能文章者已少,懂“小学”者更是罕有所闻。所以,“字外功”在今天显得特别重要,因为错别字与艺术是有相当距离的。
二
经常想下决心读点书,读两本完整的书,一直未能如愿。心里明知这是浮躁的时代留给我的络印,幸运的是爱书情节却也一直没有完全泯灭。于是长篇不看看短篇,论文不读读短评,甚至随手瞎翻,看上几行铅字,以安慰自已今日没有虚度。以此态度做学问肯定是不行的,充其量也就是刺激一下渐趋麻木的神经,活跃一下渐趋僵死的思维,减少一点低级趣味,保留仰望高山流水之美的情趣。但这会带来另一问题,麻木的神经变得多愁善感,被激活的思维常常引发自已与自己的争辩。这不是铅字惹的祸,谁不崇尚“复归平淡”的境界呢。很难。
三
美是无外不在的,美只在你的心里。听起来有点玄,罗丹说,美在于发现。这是强调客观之美。如果说“美只在心里”,岂不是太唯心了吗?常听说某风景名胜地,有人轻生,有人殉情。我不认为轻生者是因为爱美,欲与美同在,也不认为是为美殉情。只能说身在美中而不觉,是心中没有美也。父母见儿女快乐,精力无限,觉得青春无限美;儿女见父母健康慈祥,其乐溶溶,觉得夕阳无限美。见孩童嫣然一笑,或放声大哭,惜人性之美莫过于真;观大人们言不由衷,阳奉阴违,笑里藏刀,藏奸耍滑,上下其手,恶人性之恶莫过于伪。美是心灵的感悟,美只在你的心里。
四
人如没有自闭症都是喜欢交朋友的。古人有“三友”之论,总其要旨,志趣相投是成为朋友的前提。能喜其所喜,恶其所恶。好朋友间能直言,好朋友是面镜子,好朋友可以十年不见却分别如昨,好朋友可以共居一室数十年不觉有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人心之小等于一,退一步归零。人心之大求一“知”,古今“知”者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