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象法官”的法官--记徐州市鼓楼区法院民一庭法官周秀峰
作者:慈延年 杨梅花 发布时间:2006-12-01 浏览次数:4530
随和、友善,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这使周秀峰看起来的确不象一个法官。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不象”,反而成全了他,使他尽快崭露头角:连续三年创造了鼓楼法院的三个之“最”,结案数最高,调解撤诉率最高,信访投诉率最低。态度和缓、认真倾听、耐心解释便是他的“办案秘诀”。这一“秘诀”在审理案件中屡试不爽。
村书记看他象个“泥腿子”
随着土地承包政策的改变,土地纠纷案件一时间都涌到法院。由于当事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法律知识,许多原告不知道自己享有何种权利,也不知道怎样进行庭审活动。周秀峰就主动将需要向法庭提供的证据等法律规定,耐心、细致地向当事人解释,同时将文书格式、内容等一一向当事人说明。每个案件,他都深入田间地头、村委会、农户家庭,耐心做好双方当事人工作。
今年7月,外出打工的李某要收回邻居代种的田地,双方因土地面积问题发生纠纷。周秀峰接到此案后,并不急于开庭,而是带着测量工具来到田间。田地分散在三个不同地方,种植着不同的作物,他一会挽起裤角下到水田,一会又穿梭在玉米田中,三块地都量好算好,他又赶到村委会。皱皱的衣服、满身的泥污、头发上还沾着根玉米须,解释了半天,村书记才明白眼前这个“泥腿子”是个法官。
正是因为抱着这种认真的态度,在他审理的土地承包案件中,全部都以调解、撤诉结案。
异地当事人觉得他象个朋友
磨破嘴皮去调和“芝麻小事”,似乎是那些街道调解员才有的耐心。而在周秀峰眼里,一个最艰难的调解也胜于一个最简易的判决,即使法律关系最简单的案件,他也不会轻言判决。通过周秀峰的工作,他审结的案件中,案件调解撤诉率达到了60%以上,没有一件错件,也没有一起信访投诉事件。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他总是不厌其烦的解释各项法律规定,细致敏锐的把握每一丝调解机会,哪怕只有1%调解的希望,他也会做100%的努力。徐工轮胎公司与被告哈尔滨繁伟轮胎经销公司买卖合同一案中,被告表示即使判决也没钱给,想法设法拖延时间,要求对原告提供的证据进行鉴定。在法官的努力下,被告律师表示可以先行调解,但在调解过程中,双方意见差距过大,被告律师几次小声打电话联系车票。周秀峰想到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而原告隔壁就是火车站,于是停下调解工作,主动询问被告律师春节返程车票的事,又提出让原告帮助购买。原告代理人连忙打电话联系,紧张的气氛立刻缓和下来,最终顺利买到车票。被告律师非常高兴,“我到外地代理过很多案件,法官这样为我们考虑的还是第一次,您不象个法官,倒象个朋友。”再次开庭时,双方气氛已经很融洽,最后双方均作出让步,达成调解。
同学笑他是个“苦行者”
周秀峰同学中许多作了律师、企业的法律顾问。经常有同学打电话希望案件中照顾一下,但都被他拒绝了,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学。一个要好的同学曾多次提醒他:“你办理经济纠纷案件,每天接触那么多人,即便不能八面玲珑,也该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再这样下去就把同学得罪完了”, 而他却只是一笑了之。也有让他左右为难的时候,一次他接到一个多年没见的同学电话,说是聚会,匆匆到了饭店,发现在座的是刚接手的案件的当事人和律师,他应付几句找个借口匆匆离开,回去后又觉得心里很不安,提着水果到了同学家,结果吃了闭门羹。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到:法院的工作是单调的,法官是孤独的,我生活在精神世界里,每天过着从单位到家的生活。但我很充实,有网络陪伴我,有书本陪伴我,还有我的思想陪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