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温州市的一位当事人和徐州市的一位当事人不约而同地为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法院送来了锦旗。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引来了围观群众,一位老大爷啧啧称赞:“告状的、被告的都给法院送锦旗,宿城区法院不简单!”这称赞,是老百姓对宿城区法院“建设现代化法院与维护群众利益结合”理念的认可;是该院凡事“为民着想”,从小事做起,实现情法交融,营造“温情法院”的成果。

“接待院长”:让来访者满意而归

11 月5 日是星期天,一位七旬老太来到宿城区法院,称有事要找法院领导。导诉台工作人员问明情况后,亲切地将老人搀扶到信访室,值班院长接待了老人,解答了老人提出的所有问题,老人满意地离开了法院。

今年以来,宿城区法院实行了节假日领导班子信访值班制、一把手督办制和重要来信来访会办制。这是该院继实行信访工作首问负责制、三级责任制、院长每日来访接待制和加大信访责任追究的基础上的新举措,建立了信访来访的“绿色通道”,做到一年 365 天,天天接访和处理来访事务,做到快接待、快处理、快答复。

自宿城区法院实行院长接待及节假日来访值班制度以来,该院涉诉信访量明显减少,今年一至九月份共接到信访及上级有关机关转来信访件 18件,比上年同期减少 21件,有效地遏制了涉诉信访上升势头,减轻 了上级信访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露天法庭”:让农民在家门口打官司

俗语道:“打个官司跑断腿”。宿城区为了解决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在洋河、埠子定期组织法官在集贸市场、农村社区等纠纷易发场所巡回办案,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解决矛盾纠纷,开辟了维护群众利益的“快车道”。由于法官经常在田间地头了解情况,为涉案双方分析案情,孰是孰非通常在判案前已经明了,农民亲切地称之为“露天法庭”。

宿城区法院为了实现完善远程立案,为洋河、埠子两个农村法庭分别配备了电子印章设备,完善了预约办案、休息日办案等方式,方便了群众诉讼,提高了办事效率。与此同时,该院投资近万元在审判楼大门外侧建造一处公告宣传栏,方便群众查找资料;他们还在立案大厅内设立了触摸电脑,使群众通过最简单的触摸方式,即可查到众多资料。

“判后释法”:让老百姓打“明白官司”

“我拥有哪些诉讼权利?这个官司该怎么打?”在宿城区法院的导诉台前,经常挤满了前来咨询的群众,经过导诉人员的解释或查阅相关资料,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为了让老百姓打明白官司,宿城区法院实行诉讼指导制,通过设立导诉台、发放诉讼指南等形式,对群众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以及申请执行等诉讼行为进行指导,促使群众正确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

该院还推行了“判后释法”制度,在判决书中详细说明所适用的法律条文、裁定理由,并加上法官心语等内容,加大了讲法说理的力度,使涉案群众不管输赢,对法院判决都明明白白、心服口服,使原先枯燥、刻板的判决书让人觉得有了“人情味”,从而提高了案件的服判息诉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少年法庭”:让青少年知法用法

10 月10 日,宿迁市宿城区“宿城职中”杯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在宿城区法院举行,法院精选了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的案例,由来自宿城区六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比赛。

这次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打破了以往法制教育中法官讲、师生听的传统模式,采取由在校学生担任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律师和被告人组成的青少年模拟法庭。“庭审”中,学生们非常投入。“审判长”镇定自若的组织指挥,“公诉人”“辩护律师”精彩的辩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被告人”真诚的忏悔,尤其是法官包含深情的教导,更引起了在座学生们的痛惜。整场庭审紧张又严肃,深深地吸引了在坐的每一个师生。

青少年模拟法庭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小法官”荣誉称号的叶志媛激动地说:“通过模拟法庭,我体会到了法官审理案件的威严,也理解了威严背后的辛苦,这个活动将激励我努力学习,成为真正的人民法官。”参加旁听的老师称,模拟法庭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使同学们增长了法律知识,增强了知法、守法、用法的责任感,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课。

日前,笔者从宿迁市宿城区法院的统计报表上看到,该院今年共受理各类审执案件5214 件,同比上升 11.5% ,审结4154 件,上升8% ,执结684 件,上升3% ,案件审理周期平均缩短13 天,案件上诉率下降8% ,群众来信来访下降51% 。数字的“升降”带给人们这样一个信息:今年以来该院的办案数多了,办案质量好了,办案效率快了,社会公信度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