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挂霜天,这是一个清冷的深秋之夜。年届半百的乾隆进士郑燮几费周折,补得官缺,正匆匆赴任山东范县县令。老树西风,寒士瘦马,一路轻车简从,概无喧嚣扰民之举,亦无半点得意之色。

十二年后,依旧是霜压阡陌,冬日苍白,三头毛驴分载着老叟、书僮和书箧,踽踽辞行。百姓自发夹道相送这位为官清廉、为民请命而终被罢官的老人,倾泪惜别。为官十二年却又如此清廉,为民爱戴,这就是写竹明志的一代廉吏,“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

郑板桥一生喜爱竹,痴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以至赋竹人格,人竹合一。常言“竹毁节存”,板桥虽逝,其“竹魂”犹在。

中国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竹,虚心刚劲,正直有节,与梅相映,则迎风霜雪雨,坚韧不拨;与兰为伍,则清峻不阿,凉风习习;立于荒野石间,则生机盎然,蓬勃向上。于是它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竹筷、竹椅、竹笠、竹凉席,竹鞋、竹衣、竹楼、竹扫帚,竹成其器。继而走进了中国文人的视野,有师竹而做学问者,虚心进取;隐者模竹之风范,成“竹林七贤”;德者则性情通竹,一尘不染;义士则秉承竹之气节,威武不屈;而为政者当如竹石,守廉甘贫,清风两袖。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奉竹为友。画家文同夸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目”。方志敏烈士则喻竹新意:“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竹简直就是不畏逆境、一身肝胆的革命志士。竹身兼“刚、义、柔、忠”四德,坚贞、谦虚、旷达、清风亮节,遂与松、梅结为岁寒三友,携梅、兰、菊同为四君子。清风竹韵,代代流传,玉成了以清廉为主题的竹文化。而到了傲骨铮铮、极具操守而又才情旷达的郑板桥那里,自然是如朋远至,惺惺相惜,竹我不分,因而郑板桥画出了竹的人格,又是竹成就了郑板桥的声名,他是中国竹文化的集大成者。竹走进了他的胸中,盘踞了他的整个灵魂。

板桥竹独领风骚。

郑板桥当官为民、关心百姓疾苦,爱民而廉于政,安民而勤于政,为民而德于政。其咏竹之诗、书、画,许多与他的从政经历有关。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曾画过一幅竹子送给上司,画上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萧萧的竹声使他想到了民间疾苦而予深深关切,也更使他认识到为官作吏者的责任而夜不能寐。因此他为官清正,不贪不沾,心系民生。然而在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污浊官场,将官做得如此干净,谈何容易。郑板桥依其竹石节操和高亮志向扬起了一股清廉正风。他以竹自况,在百姓面前,他“虚心竹有低头叶”,权贵面前,他“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样的为官准则自与官场格格不入。郑板桥以竹石自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劫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这首咏竹诗,正是板桥“清为官,勤为民”的为官信念,也是他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写照,对于恶势力,他大意凛然,在千磨万劫之中,“咬定青山”,毫不动摇;于霜欺雪压之际,守常有节。

乾隆十一年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郑板桥痛心疾首,力排众议,决定开仓赈灾。此举竟为权贵污陷,告发于朝廷,郑板桥终被撤职罢官。老百姓十里相送,哭声震野。老人画竹题诗道别:“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不怕得罪权贵,更不贪恋功名利禄,为了黎民百姓,天下苍生,宁可丢官。他自甘淡泊,从不攀附权势,象竹那样“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绝不随波逐流,真可谓人竹相辉,肝胆相照。罢官后的板桥定居扬州,以清白为自豪,甘与孤寂,卖画为生,自食其力。晚年的他不弃不悔,画竹自勉:“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清风徐来,清平世界!板桥竹走到了今天,自然走进了当今中国的廉政文化。

郑板桥诞辰三百周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位领导应邀参加在兴化市举办的板桥文化节,我有幸陪同前往。领导对板桥颇有研究,一路上谈兴甚浓,每每言及便肃然起敬。当时我只知板桥有“难得糊涂”警言留世,对其所知甚少,后来就对关乎板桥的介绍文章留了意,知道他诗、书、画三绝,知道他当了十二年的清官终遭罢免,亦知他首领“扬州八怪”而成一代名流。由画及竹,咏竹及人,渐渐地,板桥老人的形象由平面而立体,并更深了解到板桥竹文化的精髓和寓意:当官为百姓,清廉守重节,正气养性情。正因如此,颇具深意的板桥竹契合了时代对廉政的呼喊,赫然走进了中国的廉政文化,成为宣传廉政建设的重要载体。

板桥竹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以至泽被当今,意义深远,直为我们的廉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教材。封建一吏尚能洁身自律,悬壶济世,今天作为共和国的建设者们,该作何为?站在板桥竹前,我们理应心无杂念,甘于寂寞,喧嚣浮躁之气顿除。站在板桥竹前,我们为其虚心劲节、朴实无华而感动,勃发进取之心。站在板桥竹前,顿觉清风扑面,俗气涤除,利欲皆去,不染一尘。板桥竹前,高贵气节照见我们的平庸,无私无畏直落我们的心底,深知当政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板桥竹前,我们更为盛气凌人、鱼肉百姓、贪赃枉法之举汗颜、痛心!站在板桥竹前,如同站在高风亮节的丰碑面前,我深信,如今的你我会站成茂密的竹林,让清风洒满人间......

风范长留天地间。“官能清,则冤抑渐消;吏能廉,则风俗自厚。”廉政文化方兴未艾,廉洁正气的良好社会风尚正逐步形成,党风、政风、民风业已进一步好转。厚德载物,我赞板桥竹,更敬佩践行板桥竹风的人们。

历史上的某个清晨,板桥老人骑驴归去,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永不逝去的,是那板桥竹魂,永远的清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