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编辑”
作者:刘爱武 发布时间:2006-06-19 浏览次数:4779
退收之后,时间富余,“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于是爱文之旧性复发,有所思有所感,则拨弄笔杆,化为文字,也发表了几篇“豆腐干”。说来很奇,我的初稿写成,衡文的第一关却是我的大女儿。“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她读得很仔细很认真,读后有赞许也有批评。经她首肯的,由她输入电脑,输入的过程也是她初步修改文章的过程,打印一份给我,供我再修改,最后拿出定稿。修改后的质量必大有改观,甚至前后判若两文。被她否定的,则“养在深闺”,或在纸篓中终其天年。当然,我也不完全听她的,有些得意之笔,自以为新奇的比喻,突然袭来的“妙句”,或认为她不懂我表达方式的新颖奥妙之处,我也坚持原貌。争论时起,有时还很激烈,但不动感情。如此,我戏称她为我的“第一编辑”,她谦虚说:哪里,我只是你的打字员。这样说来,她帮我邮寄稿件、接收信件,还是我的邮递员;稿酬来了,由她去取来交给我,又成了我的勤务员。
时光流逝,沧桑变化,想不到当年的黄毛丫头却成了我的文字诤友。从小她天然地爱好读书,二、三年级就捧着大部头痴迷地看,是远近闻名的“书呆子”。小学时代刚写作文时,都是我帮她修改初稿,再由她自己誊清。就这样,她的作文水平一篇比一篇有所提高,很快我就放手让她自己写了。终于在一次现场作文比赛中脱颖而出,她获得了小学汶河片第一名,我记得题目好象是《校园的早晨》。获奖之后,她更加爱好文学了。初中时, 她拿到了生平第一笔稿酬7元钱。之后,她又不止一次地获奖。我欣喜地看到她的羽翼渐渐丰满,“雏凤‘高’于老凤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她虽阴错阳差未能从事她酷爱的文艺工作,业余仍喜舞文弄墨,时有短文见诸报端,其数量已大大超过老夫。孔子曰:“后生可畏。”是很有道理的。我也乐得让这个“可畏”的“后生”做我的“第一编辑”。
父亲从来没有亲口对我说过一个“爱”字,记忆中更没有行动上的表示。曾经无意中看到过他日记中的几句话。那是在我上大学去报到的日子,母亲和外公送我去学校,父亲在家目送我们,父亲写出了那种女儿长大了的喜悦和舍不得女儿离开的复杂心情。具体的话记不清了,但看了之后内心的震撼却一直留在记忆的深处。“可怜天下父母心”,博大深沉的父爱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跃然纸上,让我感念终生。
前几天,一个同学在我家玩时,父亲正好过来了。他送来他的最新作品给我看,同时翻翻我新到的《读书》、《文汇读书周报》等等。同学的父亲因重病长期卧床,她由衷地发出感慨:“你的父亲这么健康,晚上还能一个人来看你们,与你们谈许多很有趣的话题,让我羡慕死了!你真是幸福啊!”我觉得,得父亲为友,确实是只能用“幸福”二字来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