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原名又叫马鞍山,位于江苏省赣榆县西部夹谷山南端,自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旅在此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起,这座千年沉睡的小山就由此新生并获得盛名。然后1941??1944年间,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和滨海地区广大军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又抽出人力物力在这座小山上四次兴工为死难烈士建碣,由此这座小山也就又被赋予了抗日山这一永远鲜活历史的赐名。

  今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风雨,巍巍抗日山与天地共存,和日月同辉。共安葬着750多位烈士忠骨,墓碑上共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的抗日山烈士陵园更是松柏拱围,花草相守,庄严肃穆,瑞霭扶疏,祥云图腾……今天,在这座陵园里安然长眠的有原滨海军区政委兼地区党委书记符竹庭将军;有黄海英雄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和八旅旅长田守尧将军;有国际友人汉斯.希伯;有日军反战同盟的金野博;有威振敌胆的战斗英雄何万祥连长……这每一个令人肃起敬的名字都有一段光荣的历史,都充溢着一股凛然正气,都包含着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都滚着硝烟裹着烈火,都是歌,是诗!

  烈士英名不淹没,常与青史传千古。建国后,赣榆人民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深切的悼念之情,对抗日山烈士陵园又多次整修扩建,使得今天的陵园亭塔耸峙,碑碣林立,花草争荣,环境静穆。陵园总面积现已达到216635平方米,上下分八个坡段:依次由抗日山烈士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等建筑物和东西两大墓群组成了 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现代格局。沿着阳面山坡缓缓而上,步人抗日山烈士陵园,首先映人眼帘的是灵韵生姿,民族风格犹浓的石垒拱形大门。门楣上“抗日山烈士陵园”七个大字遒劲洒脱,挺拔秀逸,既有凝重的内涵,又有刚毅的底韵,映日月吞风雨岿然生辉……这七个大字,虽不知当年出自何人之上手,但从那泣血成忾一般的字痕里也足能窥出其知识之丰博,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的赤诚!由此进入陵园大门,穿越宽阔平坦绿草如茵的第二坡段,迎面第三坡段上一座巨大的烈士公墓里安葬着“小沙东海战”中殉难的16位先烈遗体。在这16位烈士遗体中就有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和八旅旅长田守尧两位将军。他们是19433月率赴延安干部队北上途经赣榆小沙东东部海面与日寇遭遇的。船板浪花应弹飞溅,鲜血海水相互交流……当年,他们与日寇从清晨到傍晚激战整整一天,以民船对敌汽艇,以低劣武器对敌优势火力,后终因孤浮海面弹尽无援才壮烈殉国……其不吝牺牲杀敌制胜的精神和用鲜血写成的悲壮史诗足能与天地并存,与日月争光!他们的牺牲是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不可估量的损失。他们的牺牲使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的黄克成将军沉痛惋惜之余又悲愤题下"十余年甘苦共尝,患难相处,破浪矢忠贞,遥望云天哭战友;数万里河山犹碎,水火益深,卧薪期素志,誓除寇贼慰英魂"的挽联。斯时噩耗传出,陈毅和陈士渠两位将军闻讯也都挥泪题下了“浩气长存”和“英灵千古”的挽联……是啊,小沙东海战的烈士们,当年他们虽没能看到革命圣地的灯光,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紧紧地依偎着苦难深重的祖国大地,中华民族有这样的好儿女又如何能不自豪,不骄傲呢?   
  
第四坡段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锥形石塔。塔的正面纵书着:"希伯英灵,永垂不朽。"背面是罗荣恒,黎玉及肖华同志的合题:“为国际主义奔走 欧亚,为抗击日冠血染沂蒙”,左旁另树的一碑,上面镌刻着这位国际友人的生平。

  汉斯.希伯是一位在波兰出生的德国人,也是德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共产党员,1925年他曾远渡重洋,第一次来华参加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的工作。“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后,肩挑正义的希伯愤然离开中国……“九.一八”事变后,受国际主义正义事业的驱使,这位热爱和平视和平为神圣奋斗目标的反法西斯战士携夫人迪秋女士再度赴华,先在上海参加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运动,后辗转到延安,19415月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亲发临炮火,用手中犀利的笔与敌人战斗。9月又到达山东抗日根据地,11月沂蒙反"扫荡"中在大青山与日冠遭遇不幸壮烈牺牲……

  汉斯.希伯,这位反法西斯战士在二度来华期间曾多次向世界报道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事迹,以唤起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同情和赞扬。其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中国大地上与高山常在,与江河共流!他用他的鲜血,在中华民族与日冠浴血奋战的青史中……重重地写下了自己光彩的一笔。

  抗日烈士陵园的第五坡段就是符竹庭将军呈六角亭式的陵墓。陵墓正面镶有将军的铜像,周围墓面上分别镌刻着悼念他的碑文。 

  符竹庭将军出生在江西省广昌县头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七岁上父母双亡,十五岁参加革命,十六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之后"革命征程路漫漫,长夜难明赤现天",寻真理觅航道,怀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他从奴隶到将军,长征路上饮风雪,平型关前浴战尘,挺进敌后纵马冀鲁,沙场横戈……他运筹帷幄,指挥自如。克郯城取赣榆,他英姿勃发斗志昂扬;执掌滨海军政他夙兴夜寐唯敌是谋;他对政治工作经验丰富颇有建树;他对财政生产虚心钻研领导有方;他作风雷厉计划组织掌握主动;他挟雷霆万钧之力,逞秋风扫落叶之势歼彼逆丑为民除害,……然鸿志未遂身先卒,就在赣榆战役一次激烈的反奔袭战斗中,他不幸被流弹所伤,壮烈殉国,时年仅31周岁。

  草木呜咽,天地恸哀,英雄长眠,典型犹存;千秋勋绩,永垂不朽。符竹庭将军牺牲后,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罗荣桓元帅携山东军区司令部为其悲恸挽悼:"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先烈之血,民族之光。符竹庭 将军牺牲后,有关部门为了表示对他的深切怀念,曾一度将他献身之地赣榆县改成竹庭县,直到建国后,赣榆的老百姓也还都用民歌传唱着他的事迹。

  拾级而上,进入陵园的第六坡段,园锥形的滨海军区抗日烈士纪念塔庄严肃穆,高高耸立,其容宛若一棵粗犷的大树,无不勾勒出生命的强壮!在这尊纪念塔上刻有当年山东临时参议会的祭文和悼词,还刻有1942??1943年内滨海地区的战绩及烈士英名。一位位烈士 犹如嫩竹新发,他们理应看到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但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他们却都坦然地承担了牺牲,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抗日烈士纪念堂座落在陵园的第七坡段上。纪念堂里陈列着描绘符竹庭和彭雄、田守尧等将军光辉形象和英雄业绩的四帧油画;纪念堂走廊两端各树有一统长碑,长碑上镌刻着烈士英名;纪念堂的庭院正中有一方锥形纪念塔,塔身南面题着“烈士英名垂千古”七个大字;东面是《抗日烈士纪念塔序》,在这篇序文中,当我旅[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笔者注]奉命开赴前线,在平型关一役,首先就歼灭了日冠自命为最精锐的坂垣师团,给日冠灭华气焰以迎头痛击,兴奋了全国军民,给予恐日病者和唯武器论者一个事实的粉碎,使一切丧失抗战信心和对抗战动摇的人们坚定起抗日意志,奠定了抗战五年的基础,坚定着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心" 的话语映入眼帘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也就从心中油然升起。纪念塔的西面是烈士英名录;北面则用凝重的匠工镌刻着朱德总司令《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的长诗,长诗悠悠情悠悠,寄不尽共和国一代元勋对革命英烈的恸悼之情……

  陵园的第八坡段就是著名的抗日山峰顶。高达14米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巍巍矗立于天然石基上。塔顶是一尊手握钢枪、英姿飒爽,面对朝阳,浩气凛然的八路军战士戎装塑像……  

  啊,这就是抗日山!这就是抗日山烈士陵园!今天,在抗日山这座烈士陵园中还长眠着日军反战同盟的金野博;还长眠着战斗英雄何万祥,还长眠着著名的八路军"十八勇士"……

  ……

  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为人民事业献身的英雄永垂不朽!

  那天,攀上抗日山峰顶,伫立在抗日烈士纪念塔下,俯视抗日山烈士陵园全貌,当我默默地为先烈们祭泪缅悼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就再次从心中油然升起……是啊,生为炎黄子孙,死为华夏鬼雄。先烈啊,当年你们为之流血献身的土地,今天正吻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在丽日高照繁花似锦中奋力前进!这不正是你们用鲜血所浇灌出来的丰硕成果吗?! 

  “白云在山巅上缭绕,海风在迎面呼啸,烈士们的英灵啊,你们该 在九泉之下含笑!你们的鲜血换来了祖国的光荣,你们的死换得了人民的骄傲!敌人倒下去,倒下去,人民翻身了,翻身了,这血的代价啊,象黄海一样深沉,象泰山一样崇高……”

  那天,在回归的路上,当我耳畔响起如上这首《抗日烈士山纪念歌》歌声的同时,我看到还有数不清的脖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正列着整齐的队伍,站立在一尊尊烈士墓碑前正在朗诵朱德总司令《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的长诗:吾华好男儿,正好抗战死,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恃,捍国不惜身,伟名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