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固本展新颜 - 邳州市人民法院“两庭”建设纪实
作者:梁 宁 发布时间:2004-11-22 浏览次数:6521
加强“两庭”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是保证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法官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2002年初,邳州法院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一手抓审判,一手抓建设”的工作思路。全院干警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不等不靠,迎难而上,掀起了“两庭”建设的新高潮。该院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两庭”建设先进集体。
深入调研,拉开“两庭”建设序幕
邳州地处苏北鲁南交界,是闻名世界的淮海战役主战场,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面积2084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是全省第二大县。由于历史的原因,邳州经济一度较为落后,因此,法院的物质装备条件也比较薄弱,“两庭”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全院6个人民法庭中半数没有象样的审判法庭,其中2个法庭办公用房属危房。院机关办公用房前楼沿街,中楼为老式的筒子楼,北部阴暗无光,白天办公必须开灯。由于办公区、审判区掺杂在一起,每天法院院内人声嘈杂,严重影响了办案人员和各科室的正常办公,也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尊严和审判的权威。
2001年10月,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德彬到任后,立即与党组一班人认真研究分析,决心改变落后局面,重塑法院形象。他们积极走访市“四套班子”、政法各部门及相关领导,邀请全市24个乡镇书记、镇长、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座谈,在法院召开座谈会征求法官意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调研,院党组在“两庭”建设方面形成共识:随着人民法院审判事业的发展,要更好地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就必须建设一个与审判任务相适应、与民主法制建设相适应的审判活动场所,这不仅是人民法院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邳州法院原有的办公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审判工作的需要,加强“两庭”建设,改善执法条件迫在眉睫;抓好“两庭”建设,与邳州市委、市政府“五年再造一个新邳州”的宏伟蓝图相吻合,且市政府在新的行政区域规划中对新建项目实施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应抓住大好机遇,乘势而上;抓好“两庭”建设不仅能够为确保完成日趋繁重的审判任务、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有利于树立法院良好的形象,维护法律的神圣尊严。
统一认识后,院党组于2002年初确立了“一手抓审判,一手抓建设”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两庭”建设的奋斗目标:一是立足高起点、标准,建造一幢突出人民法院特点,既威严庄重,又新颖别致的审判办公大楼;二是在官湖、碾庄两镇分别建造一个全新中心法庭审判办公综合楼,并以此两个法庭为模式逐步改建所有的人民法庭,尽快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自此,以审判办公大楼为主线,两个中心法庭建设为两翼的“两庭”建设新高潮拉开了序幕。
健全机构,抓好建设方案落实
为了确保“两庭”建设顺利进行,院党组专门成立了“两套班子”。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富才与行装科科长、工会主席及办公室主任组成“一套班子”,负责审判办公大楼建设,长期吃住在工地;党组成员、副院长方祥成与院长助理宋伯军、纪检组副组长及官湖、碾庄两个法庭庭长组成法庭基建班子,负责两个法庭的基建工作。“两庭”建设的各项方案均由党组集体研究确定,由“一把手”负总责。
为了选好新址,李德彬院长率党组一班人多次实地考查,在看中一处市交通局所属的黄金地段后,李院长更是费尽心思,与市委、市政府和交通局领导数次协商,交通局的领导终于被李院长的真诚所感动,让出了这块“热土”。2002年6月16日,邳州法院新审判办公大楼举行了奠基仪式。审判办公大楼建在新行政规划区中心,南眺徐海公路、西邻运平路,地理环境优越,占地37.3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主体高九层,拥有28个大中小法庭和与之相配套的羁押室、档案室、法医技术室及检察官、律师休息室,并配备电梯、中央空调等设施。目前,审判办公大楼正在紧张施工,今年年底投入使用。两个人民法庭一个设在板材加工出口全国销量第一的官湖镇,一个设在曾经是淮海战役主战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碾庄镇,法庭皆坐落在当地黄金地段,环境优雅,两庭同为一图,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主体局部4层,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集审判区、办公区、生活区为一体。庄重、美观的官湖人民法庭已于2002年12月6日竣工投入使用,成为苏北法庭建设的一个新亮点,碾庄法庭亦将峻工使用。省高院指导人民法庭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来我院视察时称赞我院“两庭”建设“苏南一流,苏北少有”。
多措并举,狠抓建设资金筹集
“两庭”建设的开展,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缺口太大。面对困难,院党组不等不靠,想方设法,狠抓资金筹集。一是坚持依靠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支持。院党组充分认识到地方党委、政府对法院“两庭”建设的支持是抓好“两庭”建设的基础。因此,多次向邳州市委、市政府作“两庭”建设专题汇报,及搞好“两庭”建设对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从而赢得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邳州市重点工程建设调度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专门就法院审判办公大楼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市委书记佟明泰指出,“法院的审判办公大楼,代表邳州市的法制形象,各部门要站在依法治市的高度,支持法院搞好审判办公大楼建设”;市长李连玉要求土地、规划、建设、供电等部门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切实为法院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并指定专人负责工程建设工作。前期工程,在选址、征地、立项、规划等手续办理及通水通电等环节,共免交各种费用200多万元。二是积极为各乡镇政府、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赢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两座中心法庭驻地的镇政府为法庭无偿划拨了土地,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是针对财政赤字、资金困难等实际情况,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原则,相继制定完善了“财务管理”、“来人就餐”等制度,2002年全年各项费用比2001年节省了136万元,以保证“两庭”建设的资金。四是院领导自加压力,勇挑重担。为解燃眉之急,院党组成员每人自筹资金60万元。五是在审定设计方案时,紧扣“经济、实用、庄重”的标准,反复推敲每一份设计图纸,走访专家,吸取兄弟法院的建设经验,坚持好中选优,优中求实,立足实际,决不贪大求洋,盲目投入。如院审判办公大楼原设计的桩基是556 根,后几经专家论证改为501根,仅此一项便节省了资金14万余元。
强化监督,精心构筑“阳光工程”
基建领域向来是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部位,“大楼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屡见不鲜。邳州法院党组从爱护每一个干警出发,从对百年大计的“两庭”建设出发,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强化监督力度,着力打造“阳光工程”。一是党组成员首先对自己从严要求,洁身自好。要求全院干警结合“树正气”、“有朝气”、“讲和气”、“立志气”的新型院风,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当邳州法院要盖新审判办公大楼的消息刚一传出去,四面八方的建筑队便蜂拥而至,面对“糖衣炮弹”、“软硬兼施”,院党组断然拒绝,决定实行公开招标,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筛选,选出了一家技术过硬、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二是在强化自律意识的同时,加强施工财务的监督管理。院里专门从纪检监察室抽调干部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督,无论是法院审判办公大楼建设还是两个中心法庭建设,无论是招标、投标,还是建设中购买任何材料,均由院党组或院长办公会集体议商,实行“阳光工程”,杜绝任何暗箱操作。实践证明这两项措施的出台既有效地防止基建中腐败行为的发生,又保证了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保证了“两庭”建设的顺利进行。
深入调研,拉开“两庭”建设序幕
邳州地处苏北鲁南交界,是闻名世界的淮海战役主战场,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面积2084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是全省第二大县。由于历史的原因,邳州经济一度较为落后,因此,法院的物质装备条件也比较薄弱,“两庭”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全院6个人民法庭中半数没有象样的审判法庭,其中2个法庭办公用房属危房。院机关办公用房前楼沿街,中楼为老式的筒子楼,北部阴暗无光,白天办公必须开灯。由于办公区、审判区掺杂在一起,每天法院院内人声嘈杂,严重影响了办案人员和各科室的正常办公,也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尊严和审判的权威。
2001年10月,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德彬到任后,立即与党组一班人认真研究分析,决心改变落后局面,重塑法院形象。他们积极走访市“四套班子”、政法各部门及相关领导,邀请全市24个乡镇书记、镇长、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座谈,在法院召开座谈会征求法官意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调研,院党组在“两庭”建设方面形成共识:随着人民法院审判事业的发展,要更好地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就必须建设一个与审判任务相适应、与民主法制建设相适应的审判活动场所,这不仅是人民法院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邳州法院原有的办公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审判工作的需要,加强“两庭”建设,改善执法条件迫在眉睫;抓好“两庭”建设,与邳州市委、市政府“五年再造一个新邳州”的宏伟蓝图相吻合,且市政府在新的行政区域规划中对新建项目实施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应抓住大好机遇,乘势而上;抓好“两庭”建设不仅能够为确保完成日趋繁重的审判任务、实现“公正与效率”主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有利于树立法院良好的形象,维护法律的神圣尊严。
统一认识后,院党组于2002年初确立了“一手抓审判,一手抓建设”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两庭”建设的奋斗目标:一是立足高起点、标准,建造一幢突出人民法院特点,既威严庄重,又新颖别致的审判办公大楼;二是在官湖、碾庄两镇分别建造一个全新中心法庭审判办公综合楼,并以此两个法庭为模式逐步改建所有的人民法庭,尽快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自此,以审判办公大楼为主线,两个中心法庭建设为两翼的“两庭”建设新高潮拉开了序幕。
健全机构,抓好建设方案落实
为了确保“两庭”建设顺利进行,院党组专门成立了“两套班子”。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富才与行装科科长、工会主席及办公室主任组成“一套班子”,负责审判办公大楼建设,长期吃住在工地;党组成员、副院长方祥成与院长助理宋伯军、纪检组副组长及官湖、碾庄两个法庭庭长组成法庭基建班子,负责两个法庭的基建工作。“两庭”建设的各项方案均由党组集体研究确定,由“一把手”负总责。
为了选好新址,李德彬院长率党组一班人多次实地考查,在看中一处市交通局所属的黄金地段后,李院长更是费尽心思,与市委、市政府和交通局领导数次协商,交通局的领导终于被李院长的真诚所感动,让出了这块“热土”。2002年6月16日,邳州法院新审判办公大楼举行了奠基仪式。审判办公大楼建在新行政规划区中心,南眺徐海公路、西邻运平路,地理环境优越,占地37.3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主体高九层,拥有28个大中小法庭和与之相配套的羁押室、档案室、法医技术室及检察官、律师休息室,并配备电梯、中央空调等设施。目前,审判办公大楼正在紧张施工,今年年底投入使用。两个人民法庭一个设在板材加工出口全国销量第一的官湖镇,一个设在曾经是淮海战役主战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碾庄镇,法庭皆坐落在当地黄金地段,环境优雅,两庭同为一图,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主体局部4层,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集审判区、办公区、生活区为一体。庄重、美观的官湖人民法庭已于2002年12月6日竣工投入使用,成为苏北法庭建设的一个新亮点,碾庄法庭亦将峻工使用。省高院指导人民法庭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来我院视察时称赞我院“两庭”建设“苏南一流,苏北少有”。
多措并举,狠抓建设资金筹集
“两庭”建设的开展,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缺口太大。面对困难,院党组不等不靠,想方设法,狠抓资金筹集。一是坚持依靠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支持。院党组充分认识到地方党委、政府对法院“两庭”建设的支持是抓好“两庭”建设的基础。因此,多次向邳州市委、市政府作“两庭”建设专题汇报,及搞好“两庭”建设对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从而赢得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邳州市重点工程建设调度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专门就法院审判办公大楼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市委书记佟明泰指出,“法院的审判办公大楼,代表邳州市的法制形象,各部门要站在依法治市的高度,支持法院搞好审判办公大楼建设”;市长李连玉要求土地、规划、建设、供电等部门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切实为法院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并指定专人负责工程建设工作。前期工程,在选址、征地、立项、规划等手续办理及通水通电等环节,共免交各种费用200多万元。二是积极为各乡镇政府、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法律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赢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两座中心法庭驻地的镇政府为法庭无偿划拨了土地,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是针对财政赤字、资金困难等实际情况,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原则,相继制定完善了“财务管理”、“来人就餐”等制度,2002年全年各项费用比2001年节省了136万元,以保证“两庭”建设的资金。四是院领导自加压力,勇挑重担。为解燃眉之急,院党组成员每人自筹资金60万元。五是在审定设计方案时,紧扣“经济、实用、庄重”的标准,反复推敲每一份设计图纸,走访专家,吸取兄弟法院的建设经验,坚持好中选优,优中求实,立足实际,决不贪大求洋,盲目投入。如院审判办公大楼原设计的桩基是556 根,后几经专家论证改为501根,仅此一项便节省了资金14万余元。
强化监督,精心构筑“阳光工程”
基建领域向来是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部位,“大楼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现象屡见不鲜。邳州法院党组从爱护每一个干警出发,从对百年大计的“两庭”建设出发,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强化监督力度,着力打造“阳光工程”。一是党组成员首先对自己从严要求,洁身自好。要求全院干警结合“树正气”、“有朝气”、“讲和气”、“立志气”的新型院风,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当邳州法院要盖新审判办公大楼的消息刚一传出去,四面八方的建筑队便蜂拥而至,面对“糖衣炮弹”、“软硬兼施”,院党组断然拒绝,决定实行公开招标,经过严格的考察和筛选,选出了一家技术过硬、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二是在强化自律意识的同时,加强施工财务的监督管理。院里专门从纪检监察室抽调干部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督,无论是法院审判办公大楼建设还是两个中心法庭建设,无论是招标、投标,还是建设中购买任何材料,均由院党组或院长办公会集体议商,实行“阳光工程”,杜绝任何暗箱操作。实践证明这两项措施的出台既有效地防止基建中腐败行为的发生,又保证了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保证了“两庭”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