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宇航科技的重大突破,这是中国宇航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
  我们大家在关注“神舟”六号飞行的过程中,除了记住了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英雄的名字,大批日夜工作在一线的科技人员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年轻,让人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但又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一些40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了总指挥、总设计师等。像“神舟”六号飞船的总指挥尚志只有42岁,他曾在“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过程中,专门组织人员对整船元器件的原材料进行评审,开创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产品质量评审的先河,为航天员的安全加了道牢固的保险锁;“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伯南也只有43岁,他在“神舟”五号即将进入发射场的时候,为确保航天员万无一失,带领技术人员用两个月时间研制出新型缓冲器替代原来的型号,这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缓冲器按普通研制流程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飞船控制中心调度中心总指挥张强只有27岁,虽然脸上还未脱稚气,但在控制中心的从容指挥却让人佩服。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目前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约有1万人,35岁以下年轻人占到70%以上,一大批中青年已在载人航天事业中挑起了大梁。
  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选拔人才的“四化”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年轻化”。“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离不开一大批年轻的科技人员的刻苦钻研,更离不开一批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科学家的默默奉献。正是改变了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思想,才使我们看到了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群体和技术专家群体。
  但有些部门在选用人才时还存在一些陈旧的观点,一是难以突破“年纪轻、经验少”的封建的论人观,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年轻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人们老生常谈的一种论人标准。好像人到了三十岁才能自立,到了四十岁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这种论人观对提拔任用年轻人潜移默化地起了误导作用。仿佛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段,经验和知识才会丰富,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而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二是难以突破“论台阶、论资历”的屏障,不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我们选人用人的标准,总的讲德才兼备,德才与台阶、资历有关,我们选拔人才当然要考虑台阶、资历等方面的因素。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虽未经过多层台阶、资历相对较浅而德才在他人之上的,也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选拔人才,既要坚持标准,更应不拘一格。如果太看重资历,年轻的优秀人才又怎能脱颖而出?
  因此,对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才,既不要考虑年龄太轻,也不要考虑资历太浅,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就应该按规定程序“破格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