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硬骨头、软心肠”,阐述了做人的道理。“硬骨头”是说为人要有骨气,不卑不亢,伸张正义。“软心肠”是让我们有一颗博爱的心,悲天悯人,善事善行。一硬一软,道出了人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

 

无锡惠山法院洛社法庭的王臻法官拥有丰富的审判工作经验,她最近在给江苏法院预备法官培训讲课时,受季老先生“硬骨头、软心肠”启发,说道:面对蛮狠强势,会利用撂狠话、搬领导、威胁等小手段,狭促我们尽快出具满足他们意愿的裁决的当事人,法官要“骨头硬”、不畏惧;而对耐着性子等待裁判,不吵不闹的善良当事人,法官要有一副刻意善待的“软心肠”。

 

好一个“硬骨头”与“软心肠”!面对邪恶,法官要挺直脊梁,不惧邪,不信邪,刚正不阿;面对弱小,法官要温情呵护,多体贴,多善待,侠骨柔肠。

 

笔者也有多年农村法庭工作的经历,对王法官的话感同身受。农村法庭直面社会最基层,矛盾尖锐突出,案件众多,工作“鸭梨山大”,是锻炼法官、砥砺品质、提高本领的人生“大熔炉”,各色各样的案件、形形种种的当事人,很是打磨法官的心志,也让法官很好成长。“硬骨头”与“软心肠”兼具,是一个成熟法官不可缺少的素养。

 

在维稳、和谐的大背景下,少数当事人吃透了社会行情,摸准了法官害怕信访闹事的“软肋”,信访不信法,以访压法,信奉“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法宝,不是有理有据打官司,而是剑走偏锋,在法官开庭之前、判决之前,放狠话、做狠事,无理取闹,告状上访,妄图以权碍法、以闹压法、以闹压判,让法官无奈屈从就范,从而做出有利于其的裁决。

 

这样的“赫人”阵势面前,一些年轻法官乱了阵脚,不知所措,容易被蛮狠强势的一方当事人牵着鼻子走,失去了应有的主心骨和“居中裁判”的法律立场,让法律天平走偏倾斜;而一些“世故”的法官明哲保身,裁判的天平也因此偏向会闹事的一方当事人。这些,都偏离了法律的方向,长此以往,只会助长社会的戾气、邪气,消损了社会正气,让正义的法律很受伤,也让弱势当事人很受伤。无疑,这种不具有“硬骨头”精神的法官,不能给社会导向准确“护航”的法官,不是合格的法官。

 

法律是公平良善之术,也是法官应该听命的唯一“上司”。法律的公平,要求法官坚守法律信仰,维护法律尊严,裁判“一断于法”,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不屈从于邪恶撒泼,不屈从于蛮横强权,不亢不卑,刚正不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充满“硬骨头”精神;法律的良善,要求法官听从良心、良知的召唤,古道热肠,扶危济困,呵护弱小,依法维权,满怀侠骨柔情的“软心肠”。

 

“硬骨头”与“软心肠”有机结合,刚柔兼济,相辅相成,才能充分阐释法律的公平良善,才能充分彰显司法的公平正义,才能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圆满法官的人格角色,才能不辱法官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