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你告诉法官,你愿意跟妈妈生活还是跟爸爸生活。”孩子望着我,迟迟不肯说一句话。空气凝固的那一刻,我看见她睁着圆圆的大眼睛,豆大的泪珠却扑落落地掉下。霎时,母性的本能让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从事审判工作多年,我本该对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但做了母亲之后,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心里都酸酸的。

 

这是一起很普通的离婚案,女方第二次起诉了,因为男方不能给她想要的生活而离家出走。男方仍坚持不同意离婚,说为了让孩子有个健全的家,哪怕女方五年没回家,他也不放手。

 

调解是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分头调解中,我了解到这个父亲在女方离家的五年中,既当爹又当娘,风雨无阻送女儿上学、放学,女儿还业余学习国画,志愿将来报考中央美院。小女孩不负厚望,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我想:有这么优秀的女儿,做父母的怎么就不能过下去呢?

 

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后,我慢慢地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她告诉我,她对妈妈的记忆停留在五岁之前,今年老师布置写作文《我的妈妈》,她交上去的是《我的爸爸》,因为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妈妈,虽然她也很想妈妈。她努力学习,以为自己成绩好了,爸爸妈妈就不会再吵架不会再分居。

 

十岁的孩子,如此乖巧懂事,让我唏嘘不已。看多了悲欢离合,我想说,身为人父人母的当事人,请慎重对待你们的婚姻,能否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要么抢孩子要么都不要孩子,想没想过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无论我如何劝说,女方都心意已决。我只好尽量做调解工作,让他们和平分手,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案件最终顺利调解结案了,我望着圆桌法庭内挂着的六个鲜红的大字陷入了沉思——“教育、感化、挽救,这应该不仅仅是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而言,对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我们也应该努力做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