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老娘舅(法官)调解工作室”在崇安寺街道揭牌,标志着“10分钟诉讼服务圈”功能进一步完善。从司法便民的角度出发,无锡市崇安法院整合法院的法律优势和街道基层组织的优势,探索实践了一套高效、快捷的诉讼服务模式,近期先后推出了诉讼服务流动岗、诉讼服务直通车和老娘舅(法官)调解工作室三项服务。

  工作站巡回审案 诉讼服务走出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处城区的崇安法院收案逐年剧增,矛盾纠纷呈现复杂多样化,而作为法院应充分发挥能动司法的积极作用,让群众感受到贴心的司法服务。”崇安法院院长刘一勤介绍。

  2011年1月,崇安法院以10分钟交通线为目标,在辖区的六个街道内挂牌成立了“诉讼服务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距离最远居民住处不超过10分钟行程。每周五,法院派出法官到诉讼服务工作站接受群众咨询、普及法律知识、就地开庭办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诉前服务。

  截至今年5月底,该诉讼服务工作站共受理各类案件1540件,对当事人进行法律指导930余次,免费为群众解答咨询2250次。

  为确保社区群众有诉讼服务需求时,法官能在10分钟就能到达诉讼服务工作站,或者法官赶到当事人家里就地开展工作,崇安法院还专门配备了一辆“诉讼服务直通车”。

  “谢谢法官,没想到一个下午你们就帮我们解决了一件烦心事。”2011年11月23日晚上,家住崇宁路田基浜小区内的地下车库发生了火灾,起因是一辆电动车整夜充电未拔引起。火灾发生后,车库内的十几辆电动车不同程度受损。为向物业讨个说法,受损车主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法院的诉讼服务工作站,立即致电巡回法官祝翔。在接到电话后,祝翔开着诉讼服务直通车用了7分钟的时间赶到了现场。经过法官调解,物业公司答应会按照车主的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流动岗化解矛盾 司法服务送上门

  去年8月,家住广瑞二村的徐老太来到诉讼服务工作站,气呼呼地指着受伤的脸部,称要华某赔偿。原来华某是徐老太的隔壁邻居,徐老太认为此次受伤是因为华某在楼道乱堆杂物,严重影响了楼道采光,导致自己下楼时被杂物绊倒,希望法官为其主持公道。

  法官告诉华某楼道属于公共场所,未经业主许可,不可以乱堆杂物。最后,华某向徐老太道了歉,并答应赔偿徐老太200元损失。

  这样的事在崇安区并不少见。

  如何有效预防和制止纠纷?崇安法院为此设立了“诉讼服务流动岗”,在全院业务庭精选了10名审判业务精湛、理论功底深厚的法官担任“诉讼服务流动岗”的巡回法官,针对各小区的不同特点,进行深入的法律服务。

  据统计,去年以来,该“诉讼服务流动岗”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20场,发放征求意见表150余份。

  “老娘舅”合力解纠纷 诉讼调解多开门

  近日,年逾六旬的王老太因儿子不常回家看望自己,以要赡养费为由向崇安法院提起诉讼时,法官没有按照一般的流程进行办案,而是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王某的儿子,让两人在“老娘舅(法官)调解工作室”一同坐下进行调解。在法官的劝解下,当天下午母子二人就和好如初了。这种快速的调解方式是崇安法院创建的又一便民举措。

  今年3月15日,崇安法院在院内试点成立了“老娘舅(法官)调解工作室”,该工作室以“矛盾不出社区、纠纷不进法院”为目标,由法院聘请的人民调解员赵大松和社会中调解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社区“老娘舅”加入。

  截至目前,“老娘舅(法官)调解工作室”,共调解案件33起,指导调解案件28起,参与社区法律宣传服务12次,参与法院、社区诉调对接工作32次,效果明显。

  “老娘舅不仅能解决小矛盾,还能解决大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让他们打官司。”崇安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潘峰介绍,“老娘舅会同法官进社区,前置诉讼服务,体现民本司法。”

  为此,6月8日,崇安法院在辖区内的广瑞二村、宁南、江海、风雷、崇宁路5个社区陆续挂牌成立了“老娘舅(法官)调解工作室”。由该院专职调解员赵大松为主要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各街道社区诉讼服务工作站,与各社区内有丰富调解经验的5名老娘舅化解基层街道、社区的各类简易、突发性纠纷。

  自崇安法院打造“10分钟诉讼服务圈”以来,去年1至5月该院民事案件收案1150件,今年民事案件收案880件,同比下降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