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官,人民政府可就在人民法院旁边啊,你要不给我一个满意的结果,我就要去上访了呀!”我一听,心里咯噔一声,瞧这话,真可谓绵里藏针,脑海里也随之浮现出一句“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的网络流行语。

 

也许是他认为我太年轻,也许是他厌倦了繁琐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但对一个刚刚接手他案件的承办法官而言,我当时真是既恼火又气愤,心想:“大叔,行行好吧,庭都没开,你就威胁我要上访?!”于是,我用了一句放之四海皆准的话回应他说:“老袁,你放心,我会依法处理的。”

 

对于人生的第一个案件,拿到卷宗的那一刻,我就暗自告诫自己:“将当事人当亲人来对待,努力追求公平正义!”开庭前,我认真研究了类似案件,读透了卷宗内容,列出了庭审提纲,不可谓不尽心尽力。而今,面对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威胁,我多少有些失落:难道这就是现实司法环境的缩影?他们就是我所要服务的亲人吗?

 

生活还要继续。既然选择,就当无怨无悔。但案件的进行远不止这么简单,这俨然成为了一个需要攻坚克难的工程:案情没有查清,庭审进行了三次;调解找不到要害,多次电话也是无果而终;对立双方每次见面火药味十足,时常发生口角,甚至为此要大打动手……

 

走投无路时,我想到了自己的指导老师。她是一位40多岁的女法官,办起案来丝毫不比须眉男儿逊色,在青年干警中积累了很高的威望。老师耐心地听完我的陈述后,从庭审、调解、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答。最后,她语重心长地说:“小周,你为何不换位思考一下?你嫌弃被告的刁蛮,埋怨他的不讲理,但你想过没有,他四十岁出头,上有老下有小,现在多争取一点,也只是为了往后的日子好过一点,给家人减轻一点负担。办案就得设身处地地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这样更容易发现矛盾化解的突破点。”

 

于是,我喊来了老袁,劝他理性维权,耐心给他分析其应得的利益,并剖析判决的风险;又几次奔赴厂子,采用了迂回战术,通过厂子负责人的亲戚,劝他识大体,敢于担当。终于,调解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持之不懈的努力之下,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

 

回味来之不易的成功,我深刻地感悟到,调解真是一门艺术,它不应该是“忽悠”,不应该是“和稀泥”,而应该是理性客观的引导,促进矛盾的实质性化解。

 

“谢谢法官,我以前跟您发火也是着急拿到钱那”,数着工伤赔偿款的老袁终于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而一声“谢谢”,一个“您”字,顿时让我飘飘然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就感吧。

 

年轻的梦想即使高过云端,也要学会将根扎进泥土里。从书记员成长为审判员,从幕后走向前台,从配角变成主角,预备法官在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只有我们真心付出,才能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份法治梦想,也必将无愧于我们的热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