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之母捡破烂不宜过度解读
作者:周陈华 发布时间:2013-12-24 浏览次数:2377
由于工作忙,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没时间陪母亲,老人为了打发寂寞,只好隐瞒身份在儿子的“地盘”上天天捡破烂……此事昨日经央视及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12月21日 《天府早报》) 在一般人看来,捡破烂的工作既脏又累还难挣钱,只有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并且被生活所迫的人们才会从事这一行当。老人身为县委书记的母亲,居然捡破烂,这首先就与公众定势思维中其应有的身份、地位乃至权势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必然会引发公众的围观,并产生了对县委书记清理东的猜测和评价。 这里面既有正面的好评,如认为该书记廉洁奉公,不让家人享受特权,也有负面的猜想,责怪其不尽孝,不善待母亲。而站在老人的角度,虽然她的儿子主政一方,但像她这一代人,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加之不适应城里的生活方式,她所说的自己用捡破烂的方式来打发寂寞的解释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显然,如果仅从官员母亲捡破烂的事件中就对该官员妄下结论,那就是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其结论必然是片面的、肤浅的、不理性的,不仅不会给官员一个公允的评价,也会误导公众的心理判断,还会影响到当事老人的正常生活。因此,对于该事件,公众无需过度解读,也不应过度解读。 同时,也应当看到,在社会舆论的不同反应中也折射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方面凸显出官本位思想影响下公众对官员的不信任。实践中,少数官员拥有了权力之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人在其权势的庇佑和纵容之下为非作歹的例子已非少数,产生的恶劣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并严重伤害到了官员的公信力。故而,在公众对县委书记母亲的第一印象当中,不谈其会享受特权,起码也应当是享清福的。另一方面则流露出公众对官员的深切期待和严格要求。官员在孝顺父母等私德方面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应廉洁奉公,谨慎用权,自觉约束自己和家人的言行。 要从根本上回应这些问题,就必须健全对官员德、能、勤、绩、廉的考评机制,并且要通过组织保障、法律保障和监督保障等制度化建设让官员成长为公众心目中的“好官”。另外,也必须承认,社会毕竟是多元的,虽然公众有监督官员及其家人的权利,但也要尊重他们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只要不违反法律、不触及社会道德底线,都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应随意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