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号贩子”昧着良心垄断专家号,给真正需要看病的病人造成了重重阻挠,让本已忧心忡忡的病人家属心力交瘁。治理“号贩子”,中国面临法律缺位,执法部门理不直气不壮,极大的打击了公安机关执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国家,社会,医院多管齐下才有可能撼动“号贩子”生存的灰色土壤,扭正中国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一、“号贩子”治理难的原因

 

警方认为,由于目前国家没有相关的法规处理医院内的炒号行为,所以只能对“号贩子”口头教育,然后就放人。因此,“号贩子”自然乐于“潇洒一贩”。豎“号贩子”难与治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法律法规没有对打击“号贩子”做的明确规定,虽然网上有不少人赞同对“号贩子”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但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各方适用必然不一致。更导致警方大量抓人,大量放人的困局。东城警方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东城警方抓获的458人次医院“号贩子”中,只有66人被治安拘留,其余都被释放了。

 

二、对症下药之我见

 

()遏制“号贩子”生存土壤——医疗资源协调分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轩认为,导致“号贩子”猖獗的根本原因,便是医患之间供求矛盾的突出。“号贩子”之所以有利可图,根源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最优秀的专家、最先进的器械、最充足的医药,几乎只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的城市医院中,这自然就为“号贩子”的生存提供了土壤。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号贩子“抓尽,还是有一亿人得不到专家服务”豑的言论就显得不足为奇了。供小于求和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大城市大医院的门庭若市,小地方小医院的门可罗雀,在这样的情况下,“号贩子”这群群具备商业头脑又抓住法律漏洞的人便深深扎根于优质医疗资源供小于求的的土壤,利用社会大众对专家的信任心理,大赚黑心钱。从一开始一人排队挂数号到现在的雇人排队垄断稀缺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老古话在暴利的面前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医疗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某些社会现象的出现。但如同“票贩子”问题一样,韩国,日本,印度,泰国同样有着类似“春运”的特殊时节,但“票贩子”(scalper)却仍是中国的特有词汇。豒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问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定然也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仍没有看见国外“号贩子”猖獗的报道。这,是不是也值得我们深思呢?

 

()立法入刑——沉疴还需下猛药客观决定主观,我们或许不能否认“即使把‘号贩子’抓尽,还是有一亿人得不到专家服务”的言论的客观性,但是不是因此就放任自流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事在人为”同样是一句经过历史检验的古话。实际中基本上各大医院都出台了一些针对“号贩子”的措施,最不济的也会在医院门口挂上鲜红色的横幅“严厉打击”号贩子“”,公安机关和“号贩子”斗智斗勇的报道也不少,但“号贩子”仍然乐得逍遥,这虽然与某些医院某些人的作为有关,但法律法规的缺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让我们来看看有法可依的“票贩子”的打击情况吧:2003年,各地展开“会战”行动,清理票贩子;2004年全国铁路民警“大兵团作战”多警联动,密织法网,打掉倒票团伙和窝点607个,缴获有效车票哦44337张;2005年全国代号不同的“铁鹰”“天剑”行动此起彼伏;2006年春运,铁路公安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集中打击票贩子的“蓝盾行动”豓.而无法可依的“号贩子”呢,只有偶尔的专项治理活动,抓一批,关几天就得放出来,“号贩子”仍是“号贩子”,没有丝毫改变。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号贩子”昧着良心垄断专家号,甚至有些医院里票贩子连普通号也不放过,给真正需要看病的病人造成了重重阻挠,让本已忧心忡忡的病人家属心力交瘁,这显然已经违背了道德对人们的基本要求。“号贩子”治理,不仅仅是治理社会秩序,更是扭正社会价值观的一剂良药。治理“号贩子”,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