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中院少年庭进一步加大服务“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工作力度,组织全市法院排查疏理了近年来审判实践中发现的学生受侵害案件类型及特点,分析了可能存在的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建议:

 

一、影响在校学生安全的八大危险因素及其特点

 

经排查疏理,发现危及学生安全问题的案件主要有八个类型:(1)外来人员入校实施持刀伤害、聚众斗殴、盗窃等犯罪行为。(2)学生在校园附近或网吧、KTV等娱乐场所被抢劫、敲诈勒索。(3)学生补课时遭遇老师性侵害。(4)学生放学途中被绑架案件。(5)中小学生在校嬉戏引发校园伤害案件。(612岁以下学生骑自行车上、放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7)假期学生溺水及触电事故。(8)学生掀开高速公路栅栏网后穿越高速公路致人身损害。

 

主要特点有:(1)侵害时间相对集中,往往与容易发生监护真空的上学、放学或假期等时间段紧密联系。(2)侵害后果及影响相对较大,往往致学生轻伤、重伤、甚至死亡,即使未造成明显的人身损害,但对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均造成不良影响。(3)侵害人员与学校学生均有一定关系,以外来人员与本校学生为主。外来人员一般为本校学生结交的社会闲散人员、外校学生或本校退学学生等。(4)侵害地点相对集中于校园周边,一般为学生喜欢去的校园周边网吧、上、放学途中以及校园内部及门口。

 

二、分析存在的问题

 

1、安全意识不够、安全防范不到位。部分学校门卫疏于检查、一些校外人员很容易即混进校园,伺机作案。个别学生及校外人员携带管制刀具入校,一些抢劫、抄霸行为即发生在校门口,未能被及时发现。部分学校低年级学生的接送衔接不到位,造成部分学生放学独自回家及在外逗留,增加安全隐患。个别学校、家长允许12岁以下学生骑自行车到校,违反交通法规,引发交通事故。个别学校安全设置及体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未能定期检查和修理。

 

2、部分学校老师的矛盾纠纷化解和预防能力有待加强。对学生之间、学生家庭中的矛盾、纠纷敏感性不强,不能及时掌握情况或者发现了学生纠纷、但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导致学生矛盾升级,发生伤害、斗殴等暴力犯罪。

 

3、学生的自我保护及法制意识较弱。受害学生往往家庭经济较好,随身携带较为贵重的财物,遇事胆小怕事、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弱;而犯罪学生往往存在交友不慎、贪图享乐、逞强好胜、法律意识淡薄、前期有不良行为、家庭监管不力或无力监管等诸多问题。

 

4、校园及周边的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如临街、临路的则交通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周边摊贩林立、人员复杂,不利于上、放学时间段的周边安全防范。同时校园周边还大量存在网吧、游戏机室、小旅馆和浴室等藏污纳垢的场所,成为引发学生安全问题的“温床”。

 

三、安全防范建议

 

1、完善预警机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议学校安装电子安全监控设施,完善校园及周边的值班、巡逻制度,以有效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健全低龄学生的接送制度,与家长加强衔接,消除上、放学时间的监护真空。定期检查和维修校园路灯、楼道电灯、楼梯扶手、走道栏杆、安全通道等相关安全设施,减少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沟通,有效提升矛盾纠纷的排查及化解能力。学校应制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多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对于有不良行为或其家庭有离婚、抚养等纠纷的学生,应及时介入、适度干预、做好其心理疏导和思想工作,避免极端事件发生。多与司法部门合作,如通过院校和谐共建等途径对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升老师的法律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

 

3、加强教育,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学生的法制及安全教育,提醒家长加强子女监管,健全符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有不良行为的问题学生学校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进行一对一的帮教,及时矫正其不良行为,预防更严重的犯罪行为发生。

 

4、加强联动,完善校园安全工作的社会协作机制。要切实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花大力气取缔学校周边无证摊贩、网吧、游戏机房等鱼龙混杂的场所,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校园安全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及时通报校园安全隐患,共同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深化法院与学校的和谐共建活动,为学校及时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共筑校园安全、和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