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喧嚣而匆忙时代,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息,感觉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一本完全为自己喜好而读,不是为了考试等目的而读的书。但一想,这种感觉与现实是矛盾的,因为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这几年自己从来就不曾离开过书本,实际上一直在读书,可为什么还会有这种空空的感觉呢?其实这些年读的书大部分是为考试而读,带有太强的目的性,功利性,大学中几十本法学教程让我顺利拿到学位,毕业证,也帮我通过司考,再后来,一本本的公务员考试的书籍资料又助我走上心目中的工作岗位,所有这些书都曾给我带来直接的回报,可为什么对他们的记忆如此之淡?倒是有一本不起眼的小书,一直带在身边,每每想起,每每翻阅,总能感受到一种新的力量。这本书的名字叫《弟子规》。

 

初读《弟子规》,是在07年的冬天,那时候,北京的幼儿园都开设了弟子规朗读课,给孩子灌输一种古老的儒家文化。当时也没多想,我给女儿买了一本,寒假带回家,教女儿诵读。那时年仅四岁的女儿很快就能大段的背诵,字正腔圆,可是我知道,太幼稚的年龄对这些古文的理解毕竟是懵懂。而自己在陪伴女儿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将这些文字烂熟于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也不断在加深。尤其是现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审判工作,耳闻目睹了现实中那种种的纠葛,让我愈发感觉到弟子规中那简洁而朴实的语言是如此的珍贵。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一个孝字,一个信字,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熟悉,又有些许的陌生。我们对其应该感到熟悉,中华文明五千年,在遥远的古代,孝与信已然是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应该说孝与信早应该是我们社会中的普遍行为准则。然而,现在的人们却经常对这两个字感到陌生,诚信的缺失,情感的背叛,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不安;当昔日恩爱的夫妻对簿公堂,当养育众多子女的老人流落街头,当你倾囊相助的朋友与你法庭相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应该相信谁?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做事之前要三思,要考虑的自己行为是否符合应有的标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古人把以此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可是纵观我们身边的社会,总有人恣意妄为,不计后果,当滥用职权者将手中的权力之剑挥向歧途时,不仅伤害了社会,他人,也斩断了自己的前程,更有悖于基本的为人之道。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每一个人都在努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那么,就不会有盗窃者因为窃取他人财产而锒铛入狱;更不会有贪污受贿者为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背离基本的政治信仰。

 

弟子规中诸如此类简单而又意蕴深远的文字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光彩夺目。尤其是在今天信仰缺失,道德危机笼罩心灵的时候,古老的弟子规所展示的孝道,诚信,谦逊,严于律己的精神,在现实的生活中弥足珍贵,完全可以作为指引我们行为的道德圣经。我们让幼小的孩子诵读弟子规,希冀因此会收获一个道德丰盈的未来;那何不让我们每一个成人也来认真的品味弟子规,我们将会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现在。

 

这是一杯千年月光酿成的美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的品,慢慢的酌。

 

这是一盏美丽夺目的灯盏,足以照亮我们充满困惑的心灵。

 

这是一条芳香而悠长的河流,让我们把双手浸润其中,就会获得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力量。

 

这是一本书,一本永远都能读出新意的书,无论年龄,我们在阅读中都会汲取精神的营养,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