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惊闻,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的一个黑窝点,当场查获了35吨用工业柠檬酸泡制的可致癌金针菇,被查时,这些金针菇正准备销往福州的一些食品加工厂和罐头厂。

 

据当地执法人员检查时发现,这个黑加工窝点,是一间新建的金针菇生产作坊,有数百平方米,生产环境非常简陋,地上漫流着污水,散发出阵阵酸臭味,630多袋成品和60多桶还在浸泡盐水的金针菇,直接堆放在地上。而且装满已加工好的金针菇的袋子,都是一些猪饲料袋,拆开其中一袋,发现里面的金针菇闻起来有些发酸,摸着还有点黏。最为惹眼的是作坊正中挖出的一个大池子,池内还有一些散发出阵阵酸臭味的金针菇。

 

据经营这家黑窝点的老板交待说,他们是一家农民合作社,并且有农民合作社的执照,他这里是合作社加工卤水金针菇的生产地。生产时,他们会将金针菇和盐水、柠檬酸一起混合倒在池子中,搅拌后捞起,装入饲料袋,然后就卖给福州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和罐头厂。

 

当地工商部门表示,盐渍对柠檬酸的含量是有要求的,含量符合标准的,对人体没有危害;如果使用过量,不仅金针菇的质量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食用。药剂学专家称,长期过量食用含有柠檬酸的食品,会导致体内钙质流失,导致低钙血症。而使用工业柠檬酸浸泡,化学残留会损害神经系统,诱发过敏性疾病,甚至致癌。

 

值得欣慰的是当地执法部门及时查获了这一加工金针菇的黑窝点,而且是一间新建的金针菇生产作坊,应该说,往外面销售的数量不是很多,应属可控范围,已销售出去可以追查回来。但现场35吨的致癌金针菇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撼,它除了震撼我们这些普通的消费群体外,笔者认为,更多地是震撼了对口的监管部门,但愿这些监管部门,能在震撼中惊醒、在震撼中醒悟、在震撼中找回自我。据悉,像当地这家类似处理金针菇的作坊还很多,笔者想说的是,有关监管部门应迅速组织人员,对所有的加工作坊进行彻查,查实一个,打掉一个,要用超强的执法手段、严历的处置方法、长效的工作机制,避免悲剧不再重演。

 

的确,在“毒”字满天飞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已处在近乎麻木的状态,见怪不怪的想法非常明显,他们也许不会因为出现了35吨致癌金针菇而大惊小怪,也不会因为这35吨致癌金针菇被及时查处而暗自欢喜。当人们已经对食品卫生监管近乎绝望的时候,笔者真诚地希望处在执法一线的监管部门,要拿出十二分的决心和勇气来,为自己的职责而战、为曾经的荣誉而战、为国家的尊严而战,以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