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月,南京下关法院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任新一届人民陪审员,引起了广泛关注。全市300余位市民参与,全国100余家媒体报道,作为司法民主建设进程中一项富有创意的举措,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2月,30名人民陪审员经过层层考核,通过任命,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2年过去了,当年的海选是昙花一现,还是开花结果,应当更值得关注。

 

马岚热线:管理新模式

 

走进下关法院606室,人民陪审员马岚正在电脑前忙碌着。一边的办公桌上,几摞生效案件的裁判文书分门别类、摆放整齐,靠墙的书架上则是20多种法律实务类书刊。人民陪审员肩负着传达民意、提升公信、监督司法的多重使命,从本质上说是独立于司法机关的,但实际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于人民法院搭建的平台。改革管理模式是下关法院在海选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在设立工作室、开发随机摇号参审和台帐管理软件的基础上,下关法院实行了由人民陪审员推选联络人、自主管理日常工作的新模式,马岚幸运当选。

 

每天,马岚接听业务庭要求安排人民陪审员参审的电话,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输入开庭时间、案号、案由、承办法官,启动摇号程序,随机抽取参审陪审员,再逐一电话通知。对于系统中记载的第二天要开庭的案子,她会再次电话提醒。案件审结了,马岚把审理结果输入系统,根据案号一一搜集裁判文书,按照参审人员、案件类型分别整理好。陪审员们有问题要咨询,单位安排出差或工作调动,都会打电话给马岚;来院里阅卷、参审,都会到陪审员办公室坐一坐,聊一聊,马岚会把参审案件的裁判文书、院里配发的书籍资料发到他们手中,告诉他们近期院里准备开展的培训或其他活动内容,以便提前安排好工作。偶尔有陪审员因为特殊原因临时不能到庭,当事人也同意更换陪审员的,马岚会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去法庭“救急”。如果事先没有时间阅卷,马岚会更仔细地倾听双方的陈述、做记录,以便在合议庭评议时能够理清思路,自主发表意见。

 

在马岚的台帐中,还有一项特殊内容,就是陪审员的业绩记载,他们形象地成为成绩单。成绩单就像一份小百科,详细记录着每一位人民陪审员的参审案件数量、案件调解、上诉、改判情况,因故不能按时参审的次数和原因、主审法官的评价、培训情况、年度考核的等次、参审心得体会、对陪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对于被评为年度优秀人民陪审员的,成绩单里还有他(她)的获奖感言。每月月末和年末,马岚都会把各项数据统计清楚,交给法院政治处,作为通报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如今,下关法院51名人民陪审员的基本信息,案件参审多少、参审表现、业务庭的反映,哪些工作忙哪些比较空闲等等,马岚都如数家珍。陪审员来了不知道找谁,到了开庭时间却没有人来,案子处理结果不清楚等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马岚热线得到了陪审员和法官的一致认同,年轻人都亲热地称呼她马大姐

 

错时参审:工陪两不误

 

陈中建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总,管理着500多号人,工作很忙。但自从20082月担任下关法院人民陪审员以来,他不仅从没落下过一次陪审,还让这项新工作为自己的企业创造了新效益。当年报名海选,陈中建是出于对法律知识的兴趣,而能够工陪两不误,则有着错时参审制的功劳。

 

过去,“没时间”一度是人民陪审员参审难的最常见因素,本职工作与参审职责之间的冲突长期存在。下关法院新一届人民陪审员中,退休人员也只有4名,其他的都有工作单位,有一部分还是领导干部。尽管报名参选时,人人都承诺保证有时间参审,但如果有好的机制作保障,大家参审的积极性会更为持久。上岗前,下关法院给每人发了一张表格,要求大家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安排上的惯例,标出每月适宜参审的时间段;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开本市连续3天以上,或因故较长时间不能参加陪审的,及时电话告知。在马岚的电脑里,专门建立了陪审员的参审时间档案,每次摇号时开庭时间与该名陪审员的工作时间有冲突的,系统会自动提醒。错时参审以后,打一圈电话落实不了一个人的情况没有了,大大提高了参审率。到今年一季度,下关法院普通程序案件中,除民事有4件案件没有陪审员参审外,刑事、商事案件参审率均为100%。

 

2年来,陈中建每月的工作日忙闲分段,匀出的时间交给法院参加陪审员随机摇号,本职工作一点没耽误,还因为陪审业绩好连续2年被评为优秀人民陪审员。而每次陪审案件后,陈总都会结合案情和新学到的法律知识,在企业的大小会议上以案说法,做延伸普法教育。

 

他陪审的首起案件是劳动争议。市民小林大学毕业后便在我市一家包装公司工作,干了一年多后,准备跳槽去杭州的一家公司。谁知小林交了辞职信后,原公司却扣住了他的工资和养老金不给。为此,小林向下关区法院起诉索赔经济补偿金等损失共计1万元。审理中,陈中建和法官都发现,小林跳槽的手续都是合法完备的,是被告包装公司对其另觅高枝不满。我本人就是做企业的,也是民企,你说的理由不符合《劳动合同法》……”庭审中,对于被告的观点,陈中建提出了质疑。最终,经过法庭调解,原被告双方达成协议,企业一次性补偿小林8000元。一次,陈中建陪审了一起职务侵占案。一家油运公司的8名员工私下合谋,多次将单位的废油偷运出来,卖给个体老板,共获赃款11.7万元。后因领头的2人分赃不均内讧,导致东窗事发。 上午庭审结束,陈中建下午回到公司就开办公会以案说法不要以为废旧的东西就可以私自拿出去卖。我们单位就有废旧的树段,如果哪天几个员工私下里分了卖了,达到一定数额后,就是犯罪了。陈中建认为,这个案子非常有教育意义,单位的废旧物固然要卖,但千万不能私自卖了,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2年多来,他的企业一直保持着员工零犯罪记录。

 

特别设计:手语陪审员

 

31岁的孙孝华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老师,也是一名特殊的人民陪审员。20091月,为进一步扩大陪审员来源的广泛性,促进专业审判,下关法院定向增选21名人民陪审员,包括1名懂手语的陪审员。法院审理聋哑人案件,必须聘请手语翻译,但当事人什么,完全依赖翻译的传达,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利于对当事人的人权保障。另一方面,聋哑犯罪人大多年纪较轻,特别需要耐心的法庭教育,而语言上的障碍往往使得交流只能停留在简单沟通的层面。这样的背景下,孙孝华成为南京市唯一一名因为懂手语而走上陪审岗位的人民陪审员。

 

面试时,院长的一番话至今仍激励着小孙:“希望你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手语翻译的工作形成制约,保证庭审的公正性。同时,介入对走上犯罪道路聋哑被告人的法庭教育,帮助他们迷途知返,早日重新做人。”法院的信任和职业的使命,使得孙孝华对即将开始的陪审生涯充满了信心。从20093月到现在,他一共参与陪审了22起聋哑人犯罪案件,其中团伙盗窃案居多。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起聋哑情侣吸毒贩毒案。孙孝华通过在庭审中的耐心交流,做通了女孩的思想工作,详细交待了男友因吸食毒品被强制戒毒,可出来没多久又复吸,还走上了以贩养吸”这条路,自己被诱骗吸毒后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并表现出真诚的悔意。看着女友和陪审员之间的手语问答,男孩愧疚地承认一切均是自己的授意,最后女孩被定为从犯,得到了公正的处理。通过陪审,最让孝孙揪心的是,被告人几乎全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据其观察,没有文化、就业难、无生活来源,是诱使聋哑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孙孝华对这些走错道的孩子都抱着一种痛惜的心理,每次法庭教育时,他都会尽可能多劝说几句,让犯罪的聋哑人得到鼓励。正是意识到教育挽救的重要性,孙孝华对自己从事的教师工作更加重视了。每次回到学校,他都会向学生们讲述当天陪审的案子,告诉他们违法犯罪的后果有多严重,掌握一门生存技能有多么重要。令他欣慰的是,他教出来的特殊学生,至今没有一人“走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