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盗窃现象日益加重,且犯罪向低龄化、暴力型、团伙化转变。未成年人盗窃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怎样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盗窃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未成年人盗窃的主要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低龄化,这些未成年人大部集中在16周岁,团伙作案中还有不满16周岁的,他们本应是上学的年龄,却坐在了被告席上。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盗窃行为不作为犯罪处理,但我们不能忽视现实中还有大量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盗窃行为。未成年人罪犯农村居民占大多数,这证明预防此类人员的犯罪工作大部分仍在农村。其中也有一些女性,但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特点,从作案来说,她的依附性强于她的独立性,她具有弱力性特点,而不是具有那种强力的、暴力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女性的犯罪混杂在罪犯团伙当中。未成年人犯罪方式的团伙化。共同犯罪占多数,据统计60%的未成年人盗窃属于团伙作案,团伙盗窃是当前未成年人盗窃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分析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盗窃案件,我们发现此类案件多为三至五人团伙作案,团伙成员相对固定且在作案过程中分工明确。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在审理过程中,审查人员经常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曾有过多次犯罪经历。在第一次违法犯罪后不知悔改,不主动投案自首,而且互相隐匿罪行,于是才导致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更多次的犯罪行为的发生。未成年人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有强烈的悔罪心理。在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受审讯、审判的时候,通常主动认罪,主动供述犯罪事实、过程以及以往违法犯罪的经历。有些犯罪嫌疑人还会揭发其他人的违法犯罪活动,给公安机关的侦破工作提供帮助。许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愿意接受法庭的审判,并表示一定要积极悔改,重新做人。

 

二、未成年人盗窃的主要因素。未成年人盗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原因虽然错综复杂,各不相同,但仔细分析起来也有一些共性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首先是家庭、学校教育不到位,导致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在这么多未成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不满18周岁的盗窃不判刑,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它有非常深刻的社会根源,如学校本身应该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看看我们的学校,学校强调的是升学率,法制教育并未真正进入中小学范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被忽视,生活在这样的法律真空或准真空中,学生不知法,不懂法,自然就谈不上守法。学校的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办学宗旨,使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严重危机。另外,一些辍学较早的,更谈不上在学校接受教育,辍学以后若是在企业里,同样企业重视经济效益,职工教育无遐顾及,家庭一般对子女的问题过问较少,甚至在有些家长眼中子女总像个长不大的小孩,怎样会作出偷窃的事情呢?很令他们吃惊。这样使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管理脱节,出现失控。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缺乏管束而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我们已经处在信息的时代,我们在享受信息带来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在经受这传媒所带来的不健康思想、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网络也成为一大杀手。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为了上网游戏,自己父母给的钱仅够维持生活,哪还有钱上网?因此在没钱上网的情况下,不惜以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大肆偷窃,在他们偷窃的物品中,大到上千的手机、自行车、衣物、烟酒、各类电器、化妆品、小到只值几元的打火机、方便面、牛奶等,在他们眼中,只要能换成钱的,他们便要卷走。再次是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受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未成年人爱慕虚荣,讲究吃穿,好逸恶劳,不愿出力,想不劳而获,这也是未成年人盗窃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心里扭曲。未成年人的心里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为盲目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情感世界十分脆弱,极易受到外界影响而迅速变化,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激情导致行为上的盲动。在这种情感的波动下,产生所谓的正义感,同情心、报恩等主观意愿支配自己。当他们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上遇到难题时,只相信自己,相信伙伴,而听不近家长和教师的话,被身边的不良朋友引诱的越来越远,愈陷愈深,不能自拔。一次两次得手的侥幸心理,更强化了他们的犯罪意识,直至陷入深渊。另外是家长教育不当。马克思说:家长和行业就是教养子女,在每一个生命呱呱落地时,都纯洁得象一张白纸。畸形成长,都是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20年前步入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们没有兄弟姐妹交流,父母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人生的主要参照,我们见到的是没有童言稚语,只有一本正经的小大人,身为人师的父母,在教给子女文明礼貌、勤劳勇敢的同时往往不自觉灌输虚伪、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平日省吃俭用,对子女却是百般宠爱,想着法子满足其要求,使未成年人不知艰苦为何物,讲究享受、安逸、攀比、丰富夸豪、湮灭了他们的进取精神。一味地宠爱、放任,只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却不曾想到自己的这种行为铸成了日后难以弥补的大错。有些家庭子女远离家庭,到外地读书,家长以将孩子教给学校,路程远,不好管为借口,放弃对孩子管理,形成家庭教育的漏洞。另外,一些对子女任其发展,对子女丧失信心,放弃教育管理,更有个别家庭,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非但没有及时制止,甚至纵容子女违法犯罪。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对犯了错误的未成年人以打骂方式教育,结果激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三、未成年人盗窃的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盗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系统工程。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预防。首先要从学校和教育部门所给予的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防线,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导向标的作用。但是,现在有些学校在对待学生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偏移,教育方式陈旧。他们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出现“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无拘无束的心理。有的学校对法制、人生观、道德规范教育不重视,不注意对学生进行正当引导,造成一些学生不懂法,不讲道德,不懂自尊、自重、自爱,缺乏修养,无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一旦走向社会便迷失方向,陷入违法犯罪的行列。部分学校的周边环境恶劣,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学习秩序。学校应是“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城镇的中、小学校的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问题少年,培养先进典型,开展正面宣传。其次是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老师,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要做好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要为未成年人作表率,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再次是社会环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首先要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力度,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在学校附近严禁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更不得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随着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早熟,相应的基础教育却落后,而网络给未成年人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除了由于未成年人自身之原因外,一些利欲熏心的网吧经营者,为了赚钱,采取各种手段,如会员制、贵宾卡,提供储值消费,优惠包夜,吃住玩一条龙服务,导致网络不良风气的蔓延,更使未成年人过早陷入网络不能自拔。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呀!

 

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明天,民族和未来,家庭的支撑,每个有良心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拯救我们的希望,让未成年人有自已的绿色网络空间。此外,全社会还应多组织一些适合未成年人参加的社会活动,多建一些有益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将他们从电视、网吧中解放出来。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宣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不良风气,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打防”结合,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扼杀未成年人犯罪的苗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