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个转变践行为民宗旨-宿城区法院践行能动司法工作纪实
作者:朱洋 朱来宽 发布时间:2010-04-23 浏览次数:1281
“真没想到,俺有困难时只打了一个电话法官就立刻到俺家里来了。”宿迁市宿城区洋北镇赵庄村的农民李大爷满意地说。这是宿迁市宿城区法院践行能动司法,创建“化解矛盾纠纷求助机制”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宿迁市宿城区法院以“三个转变”为切入点,立足于扎根基层,面向农村的工作实际,更新司法理念,增强司法能力,提升司法水平,探索出了一条能动司法的新思路。
变被动为能动
“你们已经是第三次到我们家来走访了,真是太麻烦你们了。”一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激动地说。今年以来,宿迁市宿城区法院洋河法庭转变以往“不告不理”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开展法官进村组、进农户、进集市、进企业、进校园等活动,走到农民群众的家里和村庄、田头。他们走访法庭辖区
90余个村居,发放便民诉讼联系卡3500
余份,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农民群众建设和谐邻里关系,指导农民群众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防范意识,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多方面的司法服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答复,该院还探索建立了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纠纷求助机制。他们设立了“人民法庭求助热线”,向辖区的农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并做出承诺:只要辖区内发生了民事矛盾纠纷,人民法庭随时做到“有求必应”,农民群众亲切的称之为“法院110”。
变固定为巡回
“法官到俺村里开庭,村民都受到了法制教育,真是太好了。”宿城区洋河镇街南村党支部书记朱永感慨地说。洋河法庭转变坐堂审案的被动司法理念,走下审判台,走到农民群众的家门口,用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最大程度的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他们完善了便民诉讼服务网络。在法庭辖区的每一个乡镇设立巡回法庭联系点,在辖区人口密集的村庄设立法官驻村办案联系点,定期巡回办案,方便农民群众的诉讼。他们创新巡回审判新模式,制作了“便民诉讼服务包”,便民诉讼服务包里各种诉讼材料一应俱全,法官在走访村居社区,调查办案的时候,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街头巷尾,一个“便民诉讼服务包”,就可以临时搭起一个简易的“审判台”,就地立案,就地调查,就地调解,就地开庭。今年以来,他们在法庭辖区村庄社区巡回审判
13次。洋河法庭的法官们背着“ 便民诉讼服务包”
走遍了辖区内的村村庄庄,哪里的老百姓有法律需求,哪里就有法官的身影,看到法庭的法官们时常背着“便民诉讼服务包”走村串户,当地的农民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是农民群众的“背包法庭”。
变办案为宣传
“俺不离婚了,回家以后一定好好地过日子。”宿城区屠园乡合兴村的一对小两口手拉着手走出法庭,感激地对法官说。这是洋河法庭践行能动司法理念,运用“寓教于审”的方式成功调解和好的一个离婚案件。为了有效地开展“寓教于审”工作,洋河法庭把“公序良俗”的教育方式引进民事案件的审判程序,创设了民事审判“道德法庭”,在审判案件过程中,专设一个宣讲法律、交流谈心、引导化解、教育感化的程序,使每个案件的审判工作都成为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过程。
今年以来,他们运用“道德法庭”和“ 圆桌法庭”的审判方式,成功调解民事案件218件,使调解撤诉率达到了67.92%以上。他们还加大了以案释法的工作力度,针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件,在案发地“巡回就地审理”,并结合案件审理过程,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实现审判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