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5月1日《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正式实施,如今已有3844名人民陪审员在江苏法院上岗,与法官同权审案。五年来,他们用参审18万件案件的数字告诉人们,人民陪审员是展示司法民主的一扇窗,真正发挥了参与审判、服务群众、监督司法的职能作用。五年来,全省法院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民陪审员工作,无论是队伍建设、司法能力建设,还是工作机制建设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走在全国法院前列。

  探索一:创新选任机制

  “跟超女选秀差不多”

  “你是怎么当上陪审员的?”周围朋友得知马岚当上人民陪审员后,都不约而同冒出这样一句话。

  她莞尔一笑:“跟超女选秀差不多。”

  说得一点都没错,家住南京下关的马岚当上陪审员的经历有点像“超女选秀”。2007年底,电视台播放了一则下关法院公开选任人民陪审员的广告,当时退休赋闲在家的马岚动了心,“我以前是在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的,处理劳动纠纷有不少经验,可以去法院发挥发挥余热啊!”

  第二天,她就到现场报了名。现场很热闹,20个名额来了300多个人。几轮PK下来,马岚成了那场“海选”的幸运儿。

  如果说,2007年下关法院的“海选”敲开了老百姓参与司法活动的冰山一角,那现在,这扇司法民主的窗口已经全面敞开了。

  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开始前一个月,法院会通过电视台、网络、报纸的方式向社会公告名额、选任条件、程序等选任信息,有兴趣的都可以报名。同时,选任过程也是非常严格的,从推荐报名、资格考察到最后的提请任命,都会将信息及时予以公示。全省3844名人民陪审员就是这样由法院精心挑选出来的。

  在人民陪审员的人选上,法院更注重吸收社会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人员,以体现人民陪审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省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刘嫒珍介绍说,“全省人民陪审员的数量相当于全省基层法院法官总数的52.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2.8%。这些陪审员中既有省、市劳动模范,大学教师、现役军人、医生、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也有普通职员、工人、社区工作者;既有党、团员,也有民主党派人士、普通群众。范围涵盖各个阶层、各种行业。”

  探索二:增强参审能力

  爱“较真”的陪审员

  一起强奸幼女案件,被告人在法庭上当庭翻供,一口咬定之前的供述是被侦查机关刑讯逼供所做的,自己是清白的。

  坐在审判席上的王长明当即发问——

  “假设你是被逼供的,那么当时的供述应该是你自己编出来的。既然是编出来的,为什么和被害人的陈述完全一致,甚至连细节都相同呢?

  既然你遭到了刑讯逼供,那你的伤痕在哪个部位,能不能提供相关的证据?”

  被告人哑口无言,最终在证据面前认罪服法。

  王长明是南京秦淮区的人民陪审员,在法庭上爱发言,经常抓住案件的细节不放,是出了名的爱“较真”。

  可是,王长明还记得自己刚当上陪审员那会儿,坐在审判席上不愿说也不敢说的窘态。“前五次陪审我一句话也没说,也不知道说啥好。”他承认,那时候自己就是走走形式,是个摆设。但后来,王长明不甘当陪衬,逐渐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哪怕跟审判长意见相左。

  如此敢说话、爱“较真”的陪审员不在少数。他们大胆发言、提出质问,有时候甚至与法官争得面红耳赤。

  “这是个好现象。我们从制度和工作流程安排等方面,为人民陪审员全程参与庭前阅卷、庭审调查、合议表决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并充分行使审判权提供便利和保障,就是为了让他们大胆‘说话’。” 刘嫒珍举了全省优秀人民陪审员李银香的例子,这个进入队伍才三年的“新人”已经陪审了近600件案件,而且敢发言,真正发挥了陪审员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锻炼,目前能大胆发表意见的人民陪审员越来越多了。据省法院统计,五年来,全省人民陪审员共266166人次参加审理各类案件183730件,人均参与审理案件近50件。其中2009年全省人民陪审员共87864人次参加审理各类案件63546件,为五年来最高。

  探索三:延伸陪审员职能

  “爱心妈妈”当起心理咨询师

  2008年,我国政府与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开发了“公平发展 公共治理”项目,其中名为“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项目”落户苏州吴中法院。试点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最高法院和地方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爱心妈妈团”就是其中一项大胆的创新。

  “爱心妈妈团”由32名女性人民陪审员组成,她们社会活动能力强、庭审教育能力强,有耐心,有爱心。她们有时是社会调查员、社会帮教员,有时又是心理咨询师,她们包办了法院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大部分辅助性工作。

  “我们认为人民陪审员的角色不应仅限于开庭陪审,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探索。”吴中法院政治处主任张永平说。

  2009年,16岁的王庆因盗窃被提起公诉,审理过程中他始终一言不发。为了查明他的犯罪原因,吴中法院邀请心理健康老师和“爱心妈妈团”成员杨玉双、陆华芳参与心理疏导。

  一连四天的交谈,王庆终于开了口。 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平时对这个儿子不管不顾。缺少关爱的王庆宁愿流浪街头也不愿意回到那个冰冷的家。慢慢地,他开始排斥和怀疑周围的人,再后来他找到了刺激和乐趣——盗窃。在“爱心妈妈”的心理疏导下,王庆和父母之间的心结很快被解开了。开庭那天,王庆认了罪,并答应一定好好服刑,争取早日回家与父母团聚。

  我省法院选任的人民陪审员来自社会的各个不同的岗位,普遍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群众经验,通达民意、熟悉风俗民情。他们不仅是陪审员,也可以是调解员、宣传员、监督员、辅导员、帮教员。2008年,徐州贾汪区法院更是创新地向人民陪审员敞开了审委会的大门,赋予了人民陪审员列席审委会的权利。

  刘嫒珍表示,接下来还将积极探索人民陪审员在涉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把人民陪审员的职能作用切实落实到诉前调解、诉调对接、诉讼调解、判后释疑、服判息诉等各个方面,并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探索四:加大履职保障

  “公院长给我上了第一课”

  盱眙县人民陪审员武振波还记得2005年省法院院长公丕祥在培训班给他们上的第一课。本以为是一次空洞的讲话,没想到是正儿八经的法律知识讲课,武振波听得很认真,在笔记本上整整记了十几页纸。

  从2005年开始,根据需要,省法院每年都会开办一到两次这样的人民陪审员培训班,每次培训人数在110人左右。基层法院也会经常集中组织人民陪审员开展履职过程中的业务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中院‘一把手’院长给人民陪审员上课也是常有的事。”刘嫒珍笑言。

  为了加强对人民陪审员队伍和参审工作的管理,绝大多数法院都设立了人民陪审员办公室,人民陪审员的日常陪审事务都由这个部门来管理。刘嫒珍介绍说,“像吴中法院人民陪审员办公室就有自己的信息库,谁没来参审,为什么没有来,信息库都有记录。下关法院有个‘马岚热线’,就是由陪审员自主管理,负责陪审员之间的联络工作,并给他们‘打分’。”目前,如何做好人民陪审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各地法院正在探索的一项工作,而我省法院已经有了较好的尝试。

  除此之外,经费保障问题亦是人民陪审员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我省已经制定了人民陪审员补助标准,把人民陪审员参加培训和审判活动所支出的交通、食宿和误工补助、办案补助等费用都纳入了补助范围,并形成制度。如徐州中院五年投入教育培训经费230万元,江阴五年财政安排专项经费310万元,都极大地保障了人民陪审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年来,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发展,见证了我省司法民主前进的步伐。我们相信,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