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官这一名称的诠释与解读
作者:程云 发布时间:2010-04-19 浏览次数:1138
多年未见的同学田从南京来,见面时得知同班同学中有几位原在法院工作,后改行离开了法院,相继做了其他工作,其中不乏在做法官时相当成功与优秀的人物,田本人亦是从法官这一角色转换为律师职业的,闻听此事很是吃惊,也许近年来自己忙于案牍,无暇关注世事,但却引发我对法官这一职业的重新思考。
法官这一神圣的字眼,曾几何时是一代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当年自己高考录取时宁愿从师范院校滑档进入政法学校学习法律专业,一方面是怀揣着对法律职业的神往,另一方面是为法律的神圣所吸引。当理想照进现实,成为一名法官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觉已近二十年,二十年,韶华飞逝,不知不觉步入中年。中间我经历过工作变动,面临着再一次的职业选择,虽然在别人看来我如果选择离开会有更好的未来,但对法官这一职业的执着,使我与其像多年的爱人一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依然在基层法院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法官,依然埋首案牍,忙碌于定纷止争。也许自己对目前的状态过于满足,也许对幸福的理解比较简单,因为私下里认为幸福无关于金钱的多寡,无关于权势的高低,做法官的我忙碌着、简单着、慎独着、快乐着、无悔着。
近年来随着大量案件涌入法院,法院成了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力军,法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法官职业风险越来越大。从近年中、西部法官的部分流失及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优秀法官的转行、许多基层及中级法院大量招录法官,不难看出法院部分优秀人才的流失。猜想也许我的同学不堪压力,离开了法院,但真让人惋惜。法院工作有一个传承性,如果法官流失过多,会出现断层,毕竟在法院工作较长的法官拥有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新旧更替需要假以时日。做法官也许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既然选择了,应该无怨无悔,应坚信执法环境和法官职业会越来越好。现在的年轻法官通过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成为初任法官,感觉相当一部分人将法官仅仅当成一种职业,而缺少了我们当年那种职业信仰,所以担心他们将来更容易被纷繁复杂的社会吸引。
记得一位法院领导曾说过“法官不是官”,是法律的执行者,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我觉得此言即是。做法官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想当官想发财都不要考虑做法官,因为做法官是清贫的,也是寂寞的。做法官来不得半点浮躁,审案件更需明察秋毫。法官在办案中应始终怀有一颗爱民之心,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名法律的执行者在诉讼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中立,用平和的心态耐心倾听,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基层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相当一部分当事人诉讼能力不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法律的理解不深,发生纠纷时往往想对法官倾诉自己的委屈与不满,而且有的案件双方当事人不是为利益诉求而产生纠纷,而是为争一口气打官司,所以面对此类案件,在审理中法官更应用群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不耐其烦的与当事人沟通,了解产生纠纷的根源,熟知案情,对症下药、耐心疏导,化解纠纷。有些案件的当事人甚至会歇斯底里的与法官恶吵,有些案件的当事人言辞过激,甚至有时会面临突发事件。因此做法官更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心、精力、耐力、能力去辩法析理、定纷止争。
多年的审判实践经验使我越来越感受到做一名法官的要求真的很高,法官要有自然的亲和力、敏锐的洞察力,需要用非凡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娴熟的审判技能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法律事件,以衡平各方的利益纷争,妥善处理好社会各类矛盾纠纷。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熟知医学、工学、心理学等等知识。为达到理想的裁判社会效果,法官还应综合考量各方利益关系,办理案件时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被表象迷惑双眼,单纯依靠证据规则有时往往难以查找案件背后的法律真实,根据案情需要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场所调查取证,以查明案件事实,挖掘案件背后的隐情。办理案件时不能就办案而办案,更应注重案件的实体处理结果是否能达到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所以法官审理的每一件案件的背后,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默默付出着自己的华年。在每一件纠纷解决之后,在诉讼当事人握手言和后,法官心里会有那么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平凡着、简单着、快乐着、忙碌着、幸福着,这就是我对法官这一名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