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在服务大局中熠熠闪光-镇江经济开发区法院司法工作综述
作者:兴园 发布时间:2010-04-09 浏览次数:1638
镇江经济开发区是苏南开发区中的后起之秀,是亚洲最大的造纸基地、国内最大的工程塑料生产基地、音视电子产品整机生产基地。这里有一家“年轻”的法院,成立仅三年,却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当地党政、群众的高度信任,彰显出其倾力服务大局的真实效能。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管理任务艰巨。开发区法院不断强化司法的社会责任,积极支持、配合党委、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促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解决。
延伸司法服务 帮助企业应对危机
【事件】
金东纸业(江苏)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造纸基地,是镇江经济开发区纳税大户,也是辖区重点保护和扶持的企业,生产各种铜版纸,主要出口销往美国、欧洲等地。金融海啸中期美国提出对中国铜纸板提出反倾销政策。院长高国华在凤凰卫视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召开党组会,共同商讨应对司法策略。第二天一大早,副院长袁泉就带领相关庭室负责人前往金东纸业送去司法对策建议。该企业邓总经理激动地说,“我们刚刚得知这一消息,正要商讨应对措施,你们法院就送来司法应对和预防建议,真是及时啊!有你们法院在,我们应对的信心更足了!”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开发区法院积极创新思路助推经济发展。
2009年3月,开发区法院专门出台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十二项举措》,内容包括积极服务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服务“三农”,促进农村发展;积极服务大局,保障社会稳定;积极服务民生,维护民生权益四个方面十二项措施。
“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便捷、快速的服务,我们专门成立了金融危机应对小组,研究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法律适用与国家关注民生的政策相协调。”高国华介绍,他们建立了法官分片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天候的法律保障。“针对企业特点提供菜单式法律服务,量体裁衣,实行一企一策。”
除了“请过来”,开发区法院还坚持“走出去”。法院通过开展“法官与企业结对”活动,走访辖区400多家企业,听取企业负责人关于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遇到的涉法问题情况介绍,了解企业发展困难,现场把脉,提出司法建议上百条,帮助解决涉法问题。
据统计,2009年,开发区法院审理劳动争议800余件,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上门及时帮助解决涉法矛盾300起;先后帮助辖区17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盘活资产近2亿元,帮助100多家企业清收欠款9000余万元,减轻经济损失1.7亿余元。
在能动司法理念的呵护下,一大批企业“长高变壮”,安度难关。开发区法院的做法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服务党委决策推进“万顷良田”建设
【事件】
在“万顷良田”建设过程中,镇江经济开发区丁岗镇拆迁地的王某签订了房屋拆迁协议后拒不履行,成为当地有名的钉子户,当地农民纷纷效应,拆迁工作严重受阻。由于涉及镇江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新规划的顺利推进,开发区法院得知后,院党组研究决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主动介入。经过法官多次深入拆迁现场,讲法析理,王某最终如约腾空,自动搬迁,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这起案例在当地发挥了很强的示范效应。
年初,镇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准备出台举措改变三个农业镇发展较慢的现状,拉近城乡差距,需要对决策中的相关事项进行风险评估和相应的法律意见。于是,党工委要求法院提出具体意见。
经济开发区机构设置特殊,没有法制办,在开发区法院建院伊始,党工委便提出该职能由法院承担,凡是党工委、管委会出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都要求法院参与,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决策进行风险评估,并提供法律意见。因此,党工委的设想提出后,法院党组立即专题研究部署。
院党组成员带领法官走访了辖区内50多个村民委员会和近百个村民小组,对辖区内农村耕地、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建设等情况以及矛盾纠纷特点等进行了充分调研,形成专题报告。后党工委充分参考了法院报告,出台了“万顷良田”建设的规划方案。
“万顷良田”工程实施后可建成大面积的连片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模式。该工程总面积达5.59万亩,涉及3个镇84个自然村2.2万余人的征地、拆迁、农田整治及安置小区建设。
针对“万顷良田”建设中征地、拆迁、信访等矛盾纠纷突出,开发区法院及时参与应对,首当其冲的,就是宣讲法律。“我们把握普法针对性、实效性,深入开展了送法“六进”活动,组织法官进机关讲规范、进乡村讲和睦、进社区讲平安、进企业讲诚信、进学校讲守法、进工地讲维权。”院长高国华告诉记者,多方面送法活动很成功,宣讲法律30余次,发放了近万份宣传资料,旁听群众万余人。
“‘万顷良田’建设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挥‘法律指导’的辅助作用。”高院长介绍说。虽说法院是“辅助”,功劳却是不小——积极化解土地二轮承包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土地承包纠纷49件;大力开展拆迁法律宣传,积极营造和谐拆迁氛围,对拆迁诉讼,慎用强制手段,坚持层级接待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全部调解成功,实现了“零”强拆;把立案降低门槛、刑事审判准确得当、民事审判热情待人、行政审判主动服务、执行工作循序渐进作为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对交办的信访案件主动作为,全天候接访和主动下访,化解信访难案50余件;建立健全诉调对接网络,与工会、劳动、消协、公安交警、国土、规划部门实现了诉调对接,有效调处矛盾纠纷800余件。
除此之外,开发区法院还全面参与了镇江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决策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对历史遗留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积极提出工作建议几十份,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其中,向经济开发区党政部门提交的《关于对经济开发区“三镇两办”调查走访的报告》专题报告,得到了镇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
参与平安创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事件】
在2009年的高考中,一名被开发区法院判处缓刑的在校学生,在法官的关心鼓励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考取某重点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名学生的家长来到法院,表达了对法官的真诚谢意。
这起案例是开发区法院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果之一。镇江经济开发区社区矫正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司法局或相应机构,这样的特殊情况就决定了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主体地位。2009年初,开发区法院以“维护稳定、收集民意、强化矫正、预防犯罪”为主题,在辖区三镇两办进行回访和调研,发放“社区矫正工作民意调查表”,了解基层社区矫正机构对法院在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密切与矫正组织的沟通联系,开发区法院还建立了“镇江经济开发区社区矫正网络平台”,受到了镇江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的充分肯定。“为此,我们开展‘五个一’工程,坚持庭审前的一次摸底谈话,庭审中的一次法庭教育,宣判后的一次诫勉谈心,执行前与矫正机构的一次沟通,建立交付执行的一本台账。”高国华说。这“五个一”确保了法律教育到位,不脱管,不漏管,实现了社会服刑人员“零”重新犯罪。
同时,开发区法院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创新参与平安法治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举措,与姚桥镇庄基村开展和谐共建活动,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和社会治安专项治理工作;对未成年人犯开展“圆桌审判”,构建预防犯罪工作网络、连续三年保持辖区未成年犯罪“零”记录;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探索金融危机背景下法院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新思路,出台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三级预警制,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案件39件、涉及人数600余人。
“强化司法服务,延伸司法职能,扎实开展庭审教育、普法宣传和社区矫正,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活动,努力实现法院工作的新发展,取得服务保障的新成效。”这是开发区法院在2009年初始提出的目标之一。在一年的努力下,他们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他们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具体实践亦受到了镇江市政法委、上级法院的充分肯定,在2010年的镇江市政法工作会议上,镇江经济开发区法院作为唯一一家基层单位作了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