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转”背后的秘诀-淮安市清河法院诉前矛盾化解纪实
作者:余蔓 发布时间:2010-04-08 浏览次数:1456
2007年以来,全院干警不足百人的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法院,每年的受理案件数都在以四位数的速度向上激增,2009年在全市8家基层法院中率先突破万件大关。
然而,在2010年第一季度,该院新收案件仅2490件,与2009年一季度4410件相比,减少了1920件,降幅为43.5%。
在收案数“大逆转”背后,清河法院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诀?
审务超市:调处“鸡毛蒜皮”促和谐
清河区,地处淮安市主城区。发生在社区的物管、绿地、停车、宠物饲养及赡养、婚姻、继承等矛盾纠纷层出不穷,这类纠纷约占民事案件半数以上。如何才能把这类纠纷降下来?去年下半年,深受“案多人少”矛盾困扰的清河法院党组一班人深入辖区内的37个社区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社区里经常发生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而且很难调和,动不动就要闹着上法院。社区里要能有个法官就好了。”
调研中,一个社区主任的这番话,让该院潘昌锋院长茅塞顿开:“是啊!每个社区配备一名法官,开展定期驻区服务,在开展法律咨询宣传活动的同时,既能帮助社区化解矛盾纠纷,又能从源头上减少诉讼,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
经研究论证后,社区“审务超市”应运而生。即:在全院选拔37名法官担任37个社区的驻区法官。逢双周六下午2:00至5:30,为社区“审务超市”开放时间。社区群众可以在这一时间段进入“审务超市”,向驻区法官“采购”与法律相关的各类问题。
除规定的开放时间外,“审务超市”还实行全天候电话咨询服务。在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驻区法官联系牌:上有法官照片、联系电话。社区群众如遇紧急法律问题,只要拨一个电话,驻区法官便会及时地提供温馨的法律服务。
“审务超市”设立五个多月,37名驻区法官现场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共计400多起,包括电话咨询在内,人均接受法律咨询50余人次。发生在社区内的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的比例急剧下降,今年一季度收案仅60余件。
一份建议:讨薪案件少五成
从每年12月份起至次年的第一季度,审理农民工讨薪案件,成为清河区法院开发区法庭的“主打”任务。2009年一季度,只有6名法官的开发区法庭共审结讨薪案件2092件。上到法庭庭长,下到书记员、驾驶员,不仅过不了一个完整的双休日,而且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累得感冒发烧了,都腾不出去医院的时间,只能吃点药片对付着。
怎样才能将农民工讨薪案件从源头上降下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法庭的工作量呢?
去年下半年起,清河法院党组便就此问题展开了调研活动。先后深入21个建筑工地开展33次走访调研,对开发企业及建筑商的资金运行形势、各工地对农民工工资的发放方式及实际支付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清河区法院党组于11月份向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递交了一份司法建议。一方面,应建立农民工纠纷苗头排查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农民工案件处理协调联动机制。
不久,开发区管委会便出台了《淮安经济开发区诉调对接实施细则》。不仅将“定期深入建筑工地,及时排查和调解农民工讨薪等多发性矛盾纠纷”,纳入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还建立了由开发区政法委牵头,财政、公安、建设、劳动等8家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民工讨薪纠纷联席处置机制。
效果很快显现。2010年一季度,开发区法庭农民工讨薪受案件收案数仅1020件,同比下降51.2%。
现场开庭:“审理一案”实现“教育一片”
“某某新村”,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年的岁月洗礼,“新村”已经不“新”。不仅外观略显陈旧,而且住户也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物业管理费的收缴成为社区多年的老大难问题。3月初,物管公司将其中拖欠物管费时间较长、数额较多的几个重点户告上法庭。
清河法院受理该案后了解到,物管也是抱着试探心理打这场官司的。如果赢了,紧随其后他们将把多达100多户的业主推上被告席。
法院决定将庭审活动移至涉案小区。
“这里要开庭审案了。”八点刚过,活动广场周边,坐着的,站着的,便涌来了数百名旁听群众。
9点整,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庭审活动开始。
不一会儿,旁听的人员便从庭审活动中听到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原来被告席上坐着的是因为拖欠物管费的呀。一个小时后,该案得以圆满解决:原告撤诉,被告补交了拖欠的物管费。
庭审结束了,但法官并没有撤离审判席,而是开展了就案讲法,并回答了现场群众提出的若干生活中经常遇到法律常识。后来,从该社区物管那里传来消息,该小区中主动交纳物业管理费的就多达97户。
清河法院从庭审进社区活动中尝到了甜头。该院院长潘昌锋表示,他们在年内,将在开展不少于百场的类似庭审活动的基础上,还将开展“精选十部热点法律,挑选十名精英法官,开展百场法律宣讲”活动,努力从源头上压降涉诉案件。
人民调解:为涉诉案件分流减压
在耐心听取8名当事人陈述之后,陈锦兰、郁晓琴、王丽华三位调解员掌握了纠纷的基本事实。原来,自去年9月16日起,来自淮阴区的8名原告应聘到淮安市西安路某自行车销售公司做组装及维修工。工作了近3个月后,公司老板突然宣布要解除劳动合同。然而,当8名工人要求给付合同中约定的共计5900元工资时,老板却跟他们玩起了“太极拳”,不是今天没钱,就是今天老板出差在外,要么今天会计没来,催要了近三个月毫无结果。无奈之下,8人一合计便共同走进了法院。
调解员当即用电话与被告进行了联系。听说自己成了被告,自行车销售公司老板放下电话便赶到了法院,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并书面承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