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海安法院院长王平携民商事审判业务的分管副院长、庭长先后走访了辖区的堡河村、新庄村、丁所村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深入乡镇工业园区的元方缘家具、江海机床、家惠油脂、华新建筑等企业生产一线调研行业司法需求,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启了“法官进村企”大行动。

 

找准出发点,树立司法事业群众性。海安法院广泛汇集群众智慧,确定将农村就地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乡镇中小企业司法需求的回应和化解作为实施“法官进村企”大行动的根本初衷。通过实地走访企业生产车间和经营店铺、与企业职工代表和镇村干部座谈交流、组织专业法官开展法律维权专题讲座等形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困难,收集村企双方对法院工作建议,对潜在侵权行为及时提供切实可行的证据保全方案。

 

立足基层点,发挥司法审判能动性。海安法院立足基层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法官进村企”大行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司法审判在服务村企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制作并发放企业防范经营法律风险提示册,将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安排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站、西园社区和罹患绝症的雇工住所地,根据在办案件调查事实及时发送司法提醒书,建议企业及时履行职工福利保障义务、加强工艺流程管理、重视特许经营权等。

 

围绕增长点,突出司法参与权重性。海安法院围绕中小企业与村级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两大主要经济增长点,主动参与经济转型升级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建立法官与村企联络办公室,支持并参与实施《砖瓦窑业压减关闭计划》,与发改委、镇政府、派出所协力做好破产企业的职工债权清收与安置工作,推动“银法企携手攀新高”行动合作,帮助中小企业改善资金融通和市场应对不利处境,及时跟踪处理经营中的村企土地流转纠纷。

 

把握结合点,彰显司法服务公益性。海安法院注重调研分析,准确把握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公益活动、村企文化的联系节点,整合优势资源,凝聚服务合力。与县行业商会和重点行业建立挂钩联系制度,在523文化产业主题园设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站,联合科技局、工商局、质监局等7家单位,在全县倡导、发起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并与鹏飞、双弘等重点企业和刘圩村农村法制教育馆开展文化共建,促进村企诚信建设。

 

瞄准目标点,引导司法创新实效性。海安法院将保护村居平安和谐、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稳定作为“法官进村企”大行动的目标追求,并纳入专门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要求法官放平心、沉下去、做实事,将进村企行动与片区法官、巡回审判、“三解三促”、大接访等有机融合,深化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长安建设,对具有重大创新举措、工作经验被推广应用、受到省级主流媒体报道的,予以加分处理和通报表彰。